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临期食品 你会买吗?

  近来,北京各区出现了多家进口食品折扣店,网络上一些临期食品app也备受关注。由于临近保质期,原本售价不菲的进口零食,以“白菜价”出售,成了一门单独的生意。北京晚报记者走访多家折扣店或者折扣柜台发现,在人流密集的地段临期店销量可观。不过,有些折扣食品背后存在进货货源不明、来路复杂的情况。专家提醒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时,除了看保质期,还得关注食品的储藏条件。对于冷链食品,最好不要等到临期了才购买。法律专家建议,应该积极推动临期食品“入法”,规范临期食品的概念、临界分级标准、明示告知义务等,确保商家货源安全,让商家、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多方做到心中有数。

 

  现场

 

  “白菜价”成揽客关键

 

  “他们家的东西特别好吃,又便宜。”在饴食货仓家乐福分店内,一位阿姨熟识地向店员取完自己订购的两盒饼干和一盒酸奶后,转身对记者说道。据该阿姨介绍,进口食品“白菜价”,成为吸引周边居民的关键,“店里还建有顾客微信群,店员常在群里发布特价商品信息,拿商场超市售价和自家的优惠价做对比,刺激顾客下单并预付款。”记者注意到,这家店的生意确实不错,半小时内进店人数约有二十人左右。饴食货仓国贸店的销量则更为可观,店员介绍称,每天的成交单数在三百到五百之间。

 

  此外,当记者问及是否会特别在意购买的是临期食品时,许多居民展示出对这些进口食品的充分信任。“这是进口的,过了保质期还有三个月能用呢。”一位阿姨对记者说道。另一位带小孩来购买零食的母亲则声称:“就算是过期了,也一样可以吃的,国外进口的食品质量会比较好一些,过了它的保质期,三个月内还是没问题的。”

 

  记者注意到,来店里的基本都是附近的居民。“我们就是靠老顾客吃饭的。”悠品食惠旧宫镇店长说。事实上,为了更好地经营这些老顾客,多家进口食品折扣店还采取了社区电商的运营策略。“店员结算之后会将顾客拉进群,每天在群里发布特价商品信息。”据上述店长表示,目前,这家店已有三个群,共有顾客1400人左右,每天进账三四千元。饴食货仓家乐福分店的店长小贝也告诉记者,自己每天都要先在群里统计水果、海鲜等需求量,再进货,“需要多少就申请多少。”

 

  临期水果看的多买的少

 

  专门售卖临期食品的电商及线下店出现之前,在超市中,临期食品打折促销也常见。记者来到盒马鲜生(红莲店),晚上8点,超市中顾客盈门,在显眼位置的水果“折扣专区”也迎来了饕客。小何与男友在折扣专区前挑选了好一会儿,最后拿走了一盒打7折的青提葡萄,可是没走出多远,小何又折回来把它放回了货架。“仔细看葡萄上面的秆儿都蔫了,还是算了吧,也便宜不了多少钱。”这盒被小何放下的青提上货架已10天,上面并未标注保质期。在这个折扣专区,除了青提外,还有蓝莓、枇杷、梨等多种水果,它们短则已上市三四天,长则十天。盒马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同水果的保质期,也就是说货架期,是不一样的,蓝莓是3至5天,青提是10天左右,折扣专区放的很多水果已快要到了最长货架期,如果今晚卖不出去就得下架了。”

 

  在水果折扣区不远处,冷柜中的乳品和自制食品也统统贴上了6折标签。某品牌的风味发酵乳的有效期只剩下1天。同样地,正在打折的花生、馒头、面包都只剩下1天的有效期,正在打折蔬菜也已经到了货架期的最后一天。张阿姨在放置打折食品的冷柜中一个个地拿起面包,反复寻找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看到它们都只有1天就过期了,她有些失望。“记者在折扣区观察了30分钟,发现前来仔细挑选的顾客非常多,但真正拿走商品结账的顾客,只有两三位。

 

  问题

 

  不刻意提醒食品临期

 

  记者来到广渠门内大街家乐福超市出口附近的饴食货仓,特价,是这里的关键词。记者看到,前排所有食品都贴有一个大大的爆炸型标签,写着促销价格,比如蜂蜜糖30元5包。店内一旁的白板上,”今日特价“的商品写得满满当当,包含麦片到零食、饮料再到食用油等。不过,虽然店员声称店里商品的折扣力度通常在一到五折,但并不会直接标出具体折扣,以店内热卖的印尼罗马洛牌椰香饼干为例,仅写为30元4包。而记者查询后发现,同款非临期商品在淘宝上价格为19.9元2包,实际折扣只有七五折左右。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该店店员面对新来的顾客,并不会刻意地提醒店里商品是临期食品。类似避而不谈的情况,也出现在饴食货仓国贸分店、悠品食惠旧宫镇分店以及丰台区的T3进口食品折扣店上。此外,饴食货仓家乐福店内售卖的大量食品离过保质期仅有几天。8月13日,记者采访时,一名店员正忙着将门口一款蘑菇口味意面酱的售价由1元1包改为1元2包,做最后的”大促销“,因其当天恰恰是这些意面酱的过期时间。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