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酉阳县油茶产业铺就脱贫路
时间:2019-08-13 14:58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8月,骄阳似火,即使在海拔900米的重庆酉阳县车田乡,依旧能感到夏日炎炎。
一大早,车田村66岁的陈永桃便带着农具出了门,到山坡上给油茶树除草、施肥。他种植的3亩油茶树已结出了果子,再过几个月,果子由青转褐,就是收获的时节。
油茶果子长势喜人,陈永桃心里却有些纠结。原来,几天前,车田乡刚引入的农业公司找到他,希望他将自家的油茶林转让出来,除了给予合适的转让费外,他还可用土地作价入股,每年获得保底分红。虽然效益是实实在在的,但望着眼前这片自己管护了七八年的油茶林,陈永桃又心有不舍。
酉阳是重庆市油茶种植大县,其中又以车田一带的油茶最为有名。油茶果子可用于榨油,榨出的茶油素有“东方橄榄油”之称。虽然拥有上百年的油茶种植历史,可多年以来,酉阳油茶仍处于小打小闹的散户种植阶段,当地村民仍以种植“三大坨”(玉米、土豆、红苕)为主,经济效益低下。
脱贫攻坚短期靠政策,长期靠产业。依托当地的土壤、气候优势,这两年,车田因地制宜发展以油茶为主的特色效益农业,闯出了一条产业脱贫路。
然而,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寻求产业
村民们几度受挫
在陈永桃的记忆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山坡上长有大片野生油茶林。每年白露过后,乡亲们会背着背篓上山捡油茶果子,捡来的油茶果子经脱壳、晾晒,才有了茶籽。
村民们用传统方法压榨茶油,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烘干茶籽、碾制茶粉、制作茶饼、压榨、过滤沉淀等七八道工序。
“那时,农村生活条件有限,一年也吃不上几回猪肉,村民们用茶油炒菜或拌饭,就当‘抹油’。”陈永桃说。
到了90年代末,村民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便琢磨着如何能致富。听说酉阳有几个村靠种植烤烟出了好几个万元户,村民们坐不住了,纷纷上山将坡上的老茶树砍了,种上烤烟苗。头几年,烤烟效益还不错,村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可由于长期施用化肥等原因,土壤开始板结,严重影响了烟叶品质。烟叶卖不起价,种植烤烟的村民越来越少。
车田乡位于酉阳县东北角,距离县城75公里,和大巴山深处的众多山村一样,这里是典型的山区,林地多、耕地少,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合适的产业?事实上,早在2010年,乡政府便将目光投向了油茶树。
陈永桃还记得,那年,村里来了家农业公司,双方协商,由村民免费将土地流转给公司种植油茶,公司管护3年后,再交由村民自己种植。最初,村民们积极性颇高,陈永桃就将自家3亩土地全部流转了出去。然而,油茶产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没到两年,公司老板“跑路了”,村民们大呼上当。
油茶树填不饱肚子,好多村民又将茶树砍掉,改种“三大坨”。
就这样反复折腾,车田乡的经济发展始终滞后。2017年时全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540户2472人,人均年纯收入还不足3000元,成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引入新模式
油茶成了主导产业
不过,还是有些村民舍不得砍掉油茶树,陈永桃便是其中之一。
他的妻子患过脑溢血,听说茶油能缓解病情,他咬咬牙,就算再累也要让茶树结出果子。2016年,油茶树开始挂果,但这榨油的过程有些心酸。这年头,会榨油的手艺人不多,陈永桃背着沉沉的茶油籽,要搭乘好几站农村客运才能找到最近的榨油坊。而且,古法压榨的茶油,产油率只有20%,只够自家食用。所以,虽然城里茶油已卖到了每斤50元,但是陈永桃家的茶油,能卖的并不多。
守着茶树却无法增收,陈永桃的窘况正是车田乡产业发展的短板。毫无疑问,在贫困地区,培育可持续、效益明显的支柱产业,是助力脱贫的重要手段。2017年,当地政府经反复调研后认为,车田乡具有油茶生长的自然优势,但缺乏健全地发展模式。如何实现油茶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成为乡政府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次,乡长田华强带着干部到酉阳可大乡考察,发现当地政府引入的酉州实业集团采取“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油茶产业,极大地调动了村民们的积极性,仅当地吴家村一个村庄就发展了5000亩油茶。
田华强一回到车田乡便召集干部一起座谈。大家一致决定效仿可大乡,引入酉州实业集团,采取相同模式壮大车田的油茶产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