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的新思考和新发现
时间:2019-08-05 20:48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农业起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拥有主动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充足、稳定,但品种相对单一的食物来源,促使定居生活出现、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生产力大幅提升、生产关系加速转变,从此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快速道,为古代文明的形成奠定了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然而,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也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加剧,以及营养成分单一的谷物导致人类体质下降,定居生活带来卫生条件恶化,人口密度引发传染病泛滥,等等。正因为农业起源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所以有关农业起源的研究历来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课题。
世界上有四个农业起源中心区,即中国、西亚、中南美洲和非洲北部,现今重要的农作物和家养动物都源自这四个中心区。起源于西亚的有小麦、大麦、黑麦等谷物,蚕豆、豌豆、鹰嘴豆等豆类作物,卷心菜、胡萝卜、葱头等蔬菜,亚麻、油橄榄等经济作物,以及山羊、绵羊、黄牛等家养动物。起源于中南美洲的有玉米、马铃薯、红薯等粮食作物,刀豆、利马豆等豆类作物,西红柿、辣椒、南瓜、西葫芦等蔬菜,花生、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以及羊驼等家养动物。起源于非洲北部的有高粱、龙爪稷、珍珠粟、非洲水稻等谷物,豇豆、扁豆等豆类作物,咖啡等经济作物,以及家养动物毛驴。中国农业起源中心区为世界作出的贡献包括水稻、粟、黍、荞麦等谷物,大豆、红小豆等豆类作物,白菜、萝卜、冬瓜、莲藕、山药等蔬菜,茶叶、大麻等经济作物,以及猪、鸡等家养动物。
考古发现证实,中国农业起源中心区可分为两条源流:一是以沿黄河流域分布的,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二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起源。此外,考古发现还揭示,在中国可能存在着第三条独立的农业起源源流,即分布在珠江流域地区的以种植芋头等块茎类作物为特点的热带原始农业起源。
二
农业是指人类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获取生活资源的生产行为。广义的农业涵盖了所有以生物为生产对象的产业,如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养殖业等;狭义的农业仅包括种植业和由种植业提供饲料来源的家畜饲养业。农业起源的研究主要针对狭义的农业。
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讲,农业起源是人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co-evolution)。在这个进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界某些植物或动物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逐渐加强,最终这些植物和动物进化成为必须依靠人的帮助才能进行正常再繁殖的特殊物种,即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而人类社会也相应进入必须依靠农作物和家畜家禽为基本生活资料来源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
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讲,农业起源是人类社会的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过程。农业是由采集狩猎演变而成的,在这个演变过程中,采集狩猎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比重日渐衰落,农业生产的比重不断增强,最终以农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取代采集狩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至此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农业社会阶段。
由此可见,不论是依据生物进化论还是根据历史唯物论,农业起源都应该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渐变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骤然变革。这个观点得到了考古发现的证实。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农业起源的过程经历了数千年之久,大约起始自距今一万年前,完成于距今五千年前后。
三
根据考古出土植物遗存及分析结果,一万年前生活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和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代先民分别开始耕种某些籽粒可食用的草本植物,具体讲,北方是粟和黍,南方是稻。在农业起源研究中,耕种(cultivation)是一个特定概念,指人类为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例如平整土地、烧荒翻耕、播撒种子、除草浇灌等。但是,人类最初开始实施某些耕种行为的目的仅是为了提高采集获取量,而不是有意识地改变植物的生物特性,所以那些最初被耕种的植物在生物特性乃至形态特征上应该属于野生植物。根据进化论观点,栽培作物的驯化是在人类耕种行为影响下的植物的进化过程,既然是进化过程,表现在植物生物特性和形态特征上的变化应该是非常缓慢的渐变过程。总之,在农业起源过程中,人类耕种行为的出现早于栽培作物的出现。耕种行为是栽培作物驯化的前提,也是农业生产形成的先决条件,所以人类耕种行为的出现标志着农业起源这个漫长过程的开始,中国在距今一万年前后出现的人类耕作行为可以被看作是农业起源过程的起始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