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李先钧:参与见证茅台酒三种典型体确立的一代匠人

现在人们谈论茅台酒的成功,往往会提到茅台镇得天独厚不可复制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其实,除了上述自然条件,还有赖于一代代匠人的辛勤劳动和不懈求索,尤其是在1964年,茅台酒香型三种典型体——酱香、窖底香、醇甜的重大发现,既对茅台酒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又对白酒香型的细分起到了引领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茅台酒因为本身工艺复杂,在建国后的数年间,由于科技水平比较落后,其在生产、勾调等环节全凭酒师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感觉,而每个酒师的经验和感觉又各有不同。这就造成生产出来的茅台酒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风格,质量也出现了忽高忽低的状况。所以,寻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时茅台发展需要首先要解决的时代命题。

李先钧:参与见证茅台酒三种典型体确立的一代匠人

1961年至1971年,李先钧任茅台酒厂酒库保管员、勾兑班班长、包装成品车间党支部书记等职。

在这种大背景下,1964年,以时任茅台酒厂副厂长的李兴发为首,李先钧等为主要骨干成员的科研小组,在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和探索后,发现了茅台酒三种典型体。他们将酱香味好,口感幽雅细腻的称为“酱香”;用窖底酒醅酿烤,有突出窖泥香味的称为“窖底”;香味不及酱香,但味道醇甜协调的称为“醇甜”。随后,这一发现由李兴发命名为“酱香型白酒”。

再后来,这三种香型被证实为构成茅台酒香型的三种典型体。香型的确定,为茅台酒实现质量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对酱香型白酒的香味和工艺标准化、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李先钧:参与见证茅台酒三种典型体确立的一代匠人

李先钧1989年7月26日向组织报告的《自我鉴定》

“那时,这个车间没有车间主任,没有什么酒师。是我组织和安排酒库班有关人员在副厂长李兴发的分管下,长时间的摸索得出酱香、窖底、醇甜三种香型酒……”李先钧在《自我鉴定》中这样写道。

在1964年,李兴发、李先钧等科研小组成员,虽然发现了茅台酒的三种典型体,但另一个难题摆在了他们面前,由于他们文化程度不高,无法准确的用科学理论表述科研成果。所幸,同年以技术员身份被轻工业部选拔、分配到茅台酒厂工作的大学生季克良解决了这道难题。

1965年,在四川泸州市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名白酒技术协作会上,时任茅台酒厂技术员的季克良宣读了用科学理论总结整理的科研小组科研成果《我们是如何勾酒的》,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各厂家代表的高度重视。

同年,国家轻工业部在山西召开了茅台酒试点论证会,正式肯定了茅台酒三种典型酒体的确立和酱香型的命名。这也为后来全国各种评酒活动提供了比较具体、规范、科学的评比标准。权威专家们评价称,科研小组对茅台酒三种典型酒体的发现“是酿造史上破天荒的创举”。

相关资料显示,茅台酒的分型是白酒界一场革命性的巨大变革,并成为中国白酒香型划分的雏形。后经周恒刚等酒界泰斗的精心研究,1979年全国白酒评酒会上明确了中国白酒划分为五种香型,即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以及其它香型。这场白酒业掀起的技术革新热潮后来继续深入发展,以致形成了目前的十二大香型。这其中,作为茅台酒分型科研小组骨干成员的李先钧自然功不可没。

李先钧1959年进入茅台酒厂工作,先后担任茅台酒厂制酒车间酒师班长、调酒师车间勾调班长、二车间党支部书记、厂品评酒委员;厂纪委副书记等职,参与了茅台酒厂“两期试点工程”等大量茅台酒酿造工艺、勾调研究的工作,获得茅台酒厂劳模、国酒老将等荣誉称号。

李先钧:参与见证茅台酒三种典型体确立的一代匠人

李先钧等评酒委员正在认真的品评茅台酒

事实上,除了参与茅台酒厂“两期试点工程”等大量茅台酒酿造工艺、勾调研究的工作外,作为从基层生产单位走出来的管理者,李先钧长期扎根基层,无论身居何职,都紧紧围绕着茅台酒的生产开展工作。在1975年-1980年间,他担任制酒二车间党支部书记时,不管是在茅台酒的酿造上,还是在党支部的思想建设以及与职工日常交流上,都做到了事无巨细。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