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间房到“百姓村”:一个中原村庄的一百年(2)
时间:2019-07-23 17:10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百间房所在的李贵作行政村村主任邢国涛是父亲用扁担挑过来的,当时他才几个月大。1975年,河南驻马店20多个县市遭受大水灾,其中就包括邢国涛的老家,一家人逃到了百间房避难。 “在别人家住了6年,连床和粮食都是借的。”邢国涛听父母说,村里人很关照他们,刚来时没有责任田,东家接济点玉米,西家送点小麦,才熬过了最艰难的几年。后来,也是左邻右舍出力,挑水和泥,帮他们盖起了几间土坯房。 这种守望相助的情谊,深深影响了邢国涛的前半生。尽管没有血缘关系,直到今天,他都管那位热情善良的房东老太太叫“娘”。 邢国涛头脑灵活,敢闯敢干,高中毕业后卖过鞋,开过挂面厂。在任上,他带领村民修了十几公里长的路和两个广场,广受赞誉。他毫不讳言:“当年村里收留我家,对我们那么好,我必须报答村民,帮大家过上好日子。” 新生:永不消失的乡愁之地 此心安处是吾乡。 无论来自哪里,无论走出多远,百间房像许许多多普通村庄一样,始终寄托着村民的乡愁和眷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对乡村价值的再发现,百间房这个随时代风云几经起伏的中原小村正迎来新生。 “历史上我们有过两次发展高峰,又都没落了,现在要抓住新的机遇。”李贵作村村委会副主任赵建平感慨地说。 事实上,百间房的辉煌早已在抗日战争爆发时戛然而止。矿井停产,机器被拆往湖南,只剩下拖家带口的矿工们流落在此。到新中国成立后,百间房几乎完全恢复成了传统农业村的面貌。 改革开放以后,百间房村的工业基因被唤醒了。得益于国家政策,加上骨子里的闯劲儿和韧劲儿,当地发展迅速走在时代前列。村里先后办起了煤矿、水泥厂、面粉厂、包装厂、化工厂等,最多的时候十几个企业同时运营,还拥有一支运输车队。 “1983年就有5部大型农机了,专门用来犁地。村里一年有两三百万元的集体收入。”李贵作村村支书赵平安回忆,村里早早就建了敬老院、幼儿园和影剧院,建于1985年的影剧院还是焦作市农村第一座电影院。 随着发展形势的变化,村办企业因转型不力纷纷倒闭,最近十余年迟迟没有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子。 近年来,形势正在发生变化。因外出就业而眼界开阔的老百姓,学会用新的视角打量这片熟悉的土地,原本习以为常的乡村风物有了全新价值。 “我们相信,农村的生态、生活能变成财富,特别是百间房独特的历史和姓氏文化,是难以复制的资源。”赵建平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望使百间房真正变成一个产业兴旺、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 翻开他的朋友圈,推介村庄文化的内容占了一大块。从田园风光、百年老屋到古槐树,以及有上千年历史的药王庙,都被他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热情邀请有识之士来保护开发。 这种民间的自觉意识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天然气已经通了,厕所改造了60%,马上还要投资上亿元治理黑臭水体。”百间房所在的中星办事处党支部书记王晓波表示,村里的基础设施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越变越好。目前,一条从百间房穿村而过的56米宽的环城路正在施工中,贯通后将大大提升村子的区位优势。村史博物馆、依托药王庙打造的康养胜地等旅游项目已在谋划中。 在城市化浪潮中,百间房将作为一段特殊历史的见证,通过新发展融入新时代,以鲜活的“百姓村”样态展现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