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从百间房到“百姓村”:一个中原村庄的一百年

  盛夏时节,河南省焦作市近郊的百间房村十分热闹。筹建中的村史馆征集老物件,许多常年在外的人都回来了,村委会灵机一动,让每个姓氏各出一名代表,拍一张特殊的“百姓村”全家福。

  罡、卜、呼、职、毋……这个只有350户居民的自然村,却有多达105个姓氏。一百年来,小小的百间房村浓缩了时代风云,走过了看似寻常却奇崛的沧桑历程。

奋斗:一百年前的工人新村

  “我爷爷16岁背井离乡来下矿井,在这儿成家,到今天,我家在百间房已经生活五代人了。”78岁的退休教师郑捷一辈子住在百间房村。对他来说,这个祖先流浪的驻泊地是他们真正的家。

  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焦作自古即是富庶之地,尤以煤矿知名。

  “为啥叫百间房,最早就是因为煤矿公司盖的一百间矿工宿舍。”67岁的王浩东研究过百间房的历史演变,还写了一本简要村史,“可以说,百间房村从诞生之日起就跟别的村不一样,这是个真正的工人新村。”

  早在20世纪初,百间房一带就先后建了4口矿井,五湖四海的穷苦人纷纷来讨生活。鼎盛时期,百间房居民达一万余人,三教九流混杂,光饮水井就有7口,被时人誉为“小上海”。

  “百间房是全省最早用上电灯、通上电话、放映电影、吃上自来水的。”熟稔焦作煤矿史的河南新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焦东矿)董事长王保才说,河南第一条铁路、第一所高等学堂,也跟百间房一带的煤矿有直接关联。

  作为中国最早的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百间房矿工们充分展现了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品质。

  “我爷爷8岁就当了矿工。”王保才说,老人告诉他,矿井底下黑漆漆的,每天开工发3两油,不到万不得已矿工们不舍得点灯,把油省下来带回家可以吃好几天。

  几乎每家每户都能讲出类似的故事。郑捷的爷爷在煤矿停工的时候也不闲着,摆摊卖点针头线脑,攒下钱在百间房成了家;康绍之的父亲13岁下煤窑,辛苦站稳脚跟后,又把老人接到身边;孙文有的父亲自己酿醋、做酱油、磨香油,样样活计拿得下来……

  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百间房的矿工随即热烈响应,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指导中国革命的纲领性文献之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提到了焦作煤矿罢工,称他们“特别能战斗”,指的就是百间房。村里的老人们对此津津乐道。

  这种奋斗基因传承至今,并随着时代变迁不断焕发出新光彩。小小的百间房村先后走出了一批优秀人才,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包容:没有边界的“百姓”奇村

  面对来访者,上了岁数的老人热情指点两侧的院落,念叨这家姓什么,老家是哪儿的,什么年代搬来的。这是独属于百间房的特质,与中国大多数村庄迥然不同。“侯孙芦姬崔武尚,郝吴翟贾叶卜亢……”王浩东把村里的姓氏编成了顺口溜,每句7个字,足足15句。

  作为名副其实的移民村,为源源不断前来讨生活的人提供庇护,是百间房村不成文的传统。一个世纪以来,这里像一处温暖的港湾,敞开怀抱接纳四方来客,成就了这个没有边界的“百姓”奇村。

  “那时候家里穷,吃不上饭,就来这儿试试。”95岁的陈俊枝20世纪60年代从河南省新蔡县搬来,她有6个儿女,赶上困难时期,全家人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百间房。

  “没有大姓压小姓,啥人都能容,都是穷苦人,村子从根儿上就是穷苦人的家。”王浩东说,这种可贵的品质,即使在“多一张嘴就多分一份口粮”的年代仍然闪光。

  “刚来的时候租了3口窑洞住。在老家吃红薯皮,到这儿是玉米面蒸的馍。”陈俊枝的女儿赵小凤说,村民们和气、好相处,他们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现在已成了五六十口人的大家庭,老太太身体硬朗,还会打麻将。

  “我老家在山里,看着有20亩地,实际不打粮食,过不下去。”59岁的崔苗英是1983年从山西沁水搬来的,由于山地贫瘠、食不果腹,她和丈夫韦克勤带着大儿子来百间房投奔亲戚。

  这些年里,他们在村办企业上过班,跑过运输,养过鸡。从租房住到盖起300多平方米的3层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像其他外来者一样,崔苗英早已把百间房当作真正的家。据统计,村里的105个姓氏来自全国14个省的108个县。被接纳的人对百间房充满感激,并力所能及地回报这片土地。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