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如何确保留守儿童“舌尖上的安全”?

   乡村“五毛零食”整治显成效,但销售仍存监管死角,隔代监护人饮食安全意识亟待提升——


  如何确保留守儿童“舌尖上的安全”?

 

  近两年,留守儿童食品健康问题受到关注,其中高糖、高盐、高添加剂的“五毛零食”一度成为热议话题,《工人日报》记者曾于2017年对此话题进行过报道。自今年4月1日起施行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提出,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校园及周边地区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对此,记者近日回访北京、河北等地的校园与零食批发市场及部分农村地区发现,随着社会的重视以及监管的加强,“五毛零食”的治理初见成效。

 

  然而,治理“五毛零食”,保证“辣条群体”食品安全问题,仍不容忽视。如何教育留守儿童合理饮食、提高这一群体及其监护人的食品安全意识,仍是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

 

  城市及城乡结合部整治显成效

 

  近日,记者回访河北张家口市蔚县等农村地区多家小学发现,这里的校园内外,两年前生意火热出售各种花花绿绿“五毛零食”的小卖部不见了。“学校里除了文具店可以卖相关文具外,零食一律不让卖了。”该县西合营镇某小学学生家长陈女士告诉记者。自2017年上半年开始,该县教育部门联合其他部门,对当地中小学校内外等出售儿童食品的小卖部进行了整改,关停了多家不合规的小卖部。而这一举动获得了家长们的支持。“孩子没有自制力,更没有鉴别能力,成天吃些五颜六色的零食,我们肯定不放心,学校这种做法我们家长当然赞同。”陈女士说。

 

  5月26日,记者先后来到北京通州区八里桥市场、朝阳区大洋路市场等批发市场,这都是京津冀地区食品批发的集散地。调查发现,各大市场的零食批发区井然有序,厂名、厂址、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签标识内容缺失或不全的“五毛零食”,在这里没了踪影。这得益于2017年上半年北京市针对“五毛零食”启动的较大规模的专项整治,出动执法人员近万人次,对北京市五大批发市场、中小学学校周边的5966家商户开展检查执法。“整改之后,管理很严,不合规食品是绝对不允许卖的。”在大洋路批发市场,一家从事零食批发的商户告诉记者。

 

  长期以来,高油、高糖、高盐以及混合各种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的“五毛零食”备受未成年人喜爱,自今年央视“3·15”晚会聚焦问题辣条后,未成年人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受到社会关注,全国多地随之对以辣条为首的“五毛零食”展开整治。

 

  然而,“五毛零食”的整治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在学校监管之外,特别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家庭监护缺失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仍在食用“五毛零食”的问题,值得关注。

 

  隔代监护人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记者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群体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疏于对子女这方面的关注,而隔代监护人受教育水平偏低,他们对食物营养与食品安全认知方面的知识匮乏,儿童食品安全意识仍然比较淡薄。

 

  今年38岁的王师傅是北京大兴一家工地上的建筑工人,8岁的女儿在吉林农村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已上小学。“怎么赚钱给她交学费,我和孩子她妈更发愁这些事。”提到孩子学习之余的零食问题,他说,村里小卖部里花花绿绿包装的食品具体是不是安全可靠,他也不清楚。“很少考虑这些问题,孩子爱吃就给她钱自己买,我们常年在外也管不了,老人们忙家务也没空管。”

 

  来自河南焦作的高女士是北京一家家政工公司的保洁人员,她的孩子也在老家上小学。“每个月寄钱回去,也经常视频,但都是聊孩子的学习多一点,具体他放学后到小卖铺买啥,咱也不知道。”据高女士介绍,孩子每次期末考试成绩好了,她会奖励孩子200元。“除了买文具,其他估计也都买了零食。”

 

  有需求,就有市场。记者走访河北多个农村地区发现,一些远离校园的小卖部、杂食店,仍有“五毛零食”的身影。游离于“校园及其周边”之外,这些零食销售点,对农村地区儿童食品安全与健康仍然是隐患。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