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账本看小康(3)
时间:2019-04-03 19:35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 做除法:一系列制度不断融冰,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群体,农民工们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干活更体面、挣钱更踏实,去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3721元,比上年增长6.8%。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江南水乡浙江桐庐,宛如一幅水墨画,溪水淙淙,一村一景,每逢节假日乡村特色民宿“一房难求”。谁曾想到,美丽乡村背后,也经历过农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窘境。芦茨村村民方木林说起过去的顺口溜:“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 作为全国首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桐庐向农村污染“开刀”,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十一年持之以恒发力,换来绿水青山。如今,方木林当上村里的保洁员,顺口溜也有了新版本:“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更不易的是,垃圾变土肥,成了一条绿色产业链,农家土肥走进大型超市,年收益400万元。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点到面全面推开,一批又一批生态宜居的幸福家园正朝我们快步走来。 交账—— 真刀真枪地干、真金白银地投,如期兑现庄严承诺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表示,现在农村人口在减少,村庄数量也在减少,但是不能减弱农村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功能,不能减弱农村提供生态安全和生态产品的功能,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这是不折不扣的责任账。 决战贫困,“五级书记”抓脱贫,层层立下“军令状”。 “这是必须完成的硬指标。”贵州盘州市贾西村村支书龙涛语气坚定,山村地处石漠化山区,“山高路陡石头多,种一坡才收一箩。贫困赶不走,小康就进不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油干!”50名干部“包山头”,选准耐旱、耐贫瘠的刺梨产业,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短短4年,3.1万亩刺梨,让石山变为青山,青山变为金山。 一纸纸“军令状”,直指最难啃的“硬骨头”。从“西海固”到西南边陲,从乌蒙山区到秦巴腹地,278万名驻村干部、43.5万名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一线,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脱贫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每一道工序都做扎实了,才能真正收到实效。”陕西柞水县委书记陈璇说。 为了“做扎实”,各地均使尽了解数:山东金乡县一年“三农”投入近9亿元;四川宜宾设立100亿元发展基金;福建每年新增信贷1000亿元支持乡村振兴……近5年,仅农林水支出项目,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累计安排就超过8万亿元。 ——这是攻坚克难的改革账。 深化农村改革,瞄准关键环节,全面释放农村活力。 激活要素。确实权,颁铁证,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让土地要素活起来。 在贵州六盘水市乌蒙山腹地,“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872个农村变了样。海坪村,351亩集体荒山入股旅游公司,村民吃上旅游饭,780名村民年人均分红961元。 激活市场。玉米“价补分离”,小麦、稻谷等收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理顺市场,越来越多农民看懂了这只“看不见的手”。 不种玉米种什么?一度让山西朔州农民伤脑筋。政府给补贴,搞培训,不干预,把决策权交给市场。薛圐圙村农民王成运,“牛爱吃啥咱种啥,20亩地全种上了青贮料”,年底算账,一亩多挣出三四百元。 激活主体。破解“谁来种地”难题,1500多万新型职业农民活跃田野,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落户田间,用上大数据、物联网,种地“活”起来,农业开始变得“会思考”。 普通西瓜长在地里,可陕西杨凌的马新世却把西瓜种“枕头”里。“‘枕头’是有机营养枕,可收集温度、湿度等数据,智能灌溉,精准施肥。一亩地700个‘枕头’,产量提高两成多,糖度增加两到三度。”说起种瓜秘诀,马新世滔滔不绝。 ——这是“三农”全面发展账。(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