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账本看小康(2)
时间:2019-04-03 19:35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 小账汇成大图景。过去一年,农业农村账本全线飘红:粮食总产达到1.3万亿斤,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农民腰包更鼓,人均收入超过1.46万元;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越来越多的农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三农”发展好形势,牢牢稳住了经济社会全局的“基本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账—— 瞄准突出短板,做好全面小康必答题 船至中流,尤须击楫奋进。全面小康,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短板咋补,硬任务咋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各地瞄准2020年时间节点,倒排时间表,再定任务书,掀起“三农”发展新热潮。 ——脱贫攻坚,是当前最紧急的“硬任务”。 过去6年累计全国减贫8239万人,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今年将再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摘帽300个左右贫困县,这是必须完成的脱贫账。 “脱贫路上不落一人,没有退路。”心印村村主任肖时行,风风火火,刚从县里跑项目回来,就一头扎进山里的果园,“还剩25户贫困户,今年计划全脱贫,山上的2100亩猕猴桃是依靠。” 小村地处武陵山深处,是湖南永顺县的一个深度贫困村,人多田少,山高坡陡,三年前贫困发生率高达31%。“产业找对头,脱贫有劲头。”一本扶贫台账,老肖早烂熟于心:村里成立合作社,办起加工厂,两年脱贫136人。剩下的25户,共102人,都有了产业,今年猕猴桃进入盛产期,脱贫有底气。 决胜之战,出非常之力。“打仗打要塞,攻击攻要冲。”永顺县委书记石治平说,今年县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再细化作战图:紧盯医疗、教育和住房这三大“要塞”,发展油茶、猕猴桃、莓茶等扶贫产业,出台25项具体措施,“一定管三年”。 决胜之战,用精准之策。河北康保县马鞍架村,高寒、地瘦,无霜期不足100天。村里197户人家,贫困户占到58.3%。在上级支持下,专家进村精准把脉:气温低、风沙大,种庄稼不行,却有绿色养殖的好条件。思路一变,“劣势”变“优势”,养鸡龙头企业进村,115户贫困户全部入股,“想不到,贫瘠土地能长出挣钱营生!”村支书张桂英感慨。 主攻深度贫困,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从中央到地方火力更集中,政策更精准,贫困群众从“熬日子”到“奔日子”,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汇成强大的攻坚合力。 ——富裕农民,是全面小康的必答题。 “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是关键。”到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瞄准这个目标,一道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在田野山乡展开。 做加法:念熟“山海经”,打好“果蔬牌”,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如今被赋予了新内涵。 “大蒜之乡”山东金乡,一斤黑蒜卖到80元!“黑蒜,其实就是普通独头蒜,经过美拉德反应,去了辛辣味,变身健康产品。”宏大食品负责人李双雷解释。不只是黑蒜,在金乡,700多个加工厂,让大蒜摆脱“原字号”,变成40余种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车间连着田间,让蒜农腰包更鼓了。去年蒜价“过山车”,小李楼村的赵汉林却很淡定:“有订单,不愁卖;上了大蒜险,能保住了本钱;套种辣椒,一亩多挣4000块。村里遍地加工厂,大多人亦农亦工亦商,成了‘三栖’农民。” 数字最有说服力。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8.8%,增幅连续9年跑赢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做减法:密织民生保障网,不让负担拖累腰包。 “看病负担轻了,上月刚报销2700多元,够买全家半年的粮。”云南省镇雄县安尔村,刚刚住院康复的权朝燕说。防止因病返贫,县里探索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府兜底“四重保障”,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看得起、慢病有人管。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做乘法:财产性收入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更多农民有了入股分红、资产收益。 甜橙还没挂果,四川古蔺县兰花村的陈相昭就拿到了分红。村子位于赤水河畔,光热条件好,甜橙皮薄色鲜,市场看好。但从栽苗到挂果至少三年,短期收入咋办?县里创新机制,荒山荒坡入股。“80亩荒山全交给合作社,每年分红3万元,挂果后,还可参与利润分红,一年收入能超过10万元。”老陈对未来信心满满。(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