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科技为油茶产业撑起一片天

  “解决国内油料供应,我们一定要选育出高产、稳产、高抗优质油茶新品种。”30多年前,姚小华就锁定了这个目标,他成为了同事们眼中“马不停蹄的工作狂”,扎根在田间地头,潜心于油茶等木本油料树种研究。

 

  如今,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以下简称亚林所)油茶科研团队不仅首次完成国内油茶全区域遗传资源调查,建立按气候带六处种质基因库,还选育出高产良种和无性系49个,近年还推出4个高产杂交良种等,启动油茶产品质量安全与精深加工利用,构建了油茶全产业链创新体系,为我国油茶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攻坚克难,炼出油茶高品质

 

  全球油脂消费的主要来源是植物油脂资源,其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木本油料。我国有木本油料树种200多种,其中含油量在40%以上的有150多种,油茶、核桃、油橄榄等木本油料油脂是我国传统的优质健康食用植物油,其产量约占国内食用植物油生产量的10%。

 

  国家已将发展木本油料产业作为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优化国民食用油结构、提高国民膳食水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所以,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亚林所研究员、木本油料团队首席专家姚小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为了摸清油茶“家底”,亚林所油茶科研团队辗转于各个林间山头开展全国油茶普查,弄清楚我国油茶资源分布情况,开展油茶种质资源搜集和后续创新利用等研究。

 

  最终,团队在浙江、江西、云南、湖北等地建立了1100亩种质基因库,收集油茶种质2505份、油用物种68个,首次完成国内油茶全区域遗传资源调查标准制定、数据库建立及遗传资源编录。

 

  有了资源“宝库”,从中优选出油茶品种,再培育油茶良种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姚小华带领的油茶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研究范围更广,涉及良种、栽培与加工利用,基本覆盖油茶全产业链,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下,联合全国油茶科研力量,在油茶杂交种质创新、分子辅助育种、高产新品种区试筛选、加工利用等方面,开展了集成性创新。

 

  由他们选育出的油茶高产新品种良种和优良无性系有49个。据介绍,新品种油茶的鲜果出油率从5%提高到6.4%,炭疽病感染率从14.0%~38.1%降低到3%以下,特别是产量规模应用稳定在亩产油30~40公斤,小面积典型示范林达到60公斤以上。他们还选育了一大批杂交良种与无性系,其中主导首次创育的杂交“油茶亚林ZJ01号”“油茶亚林ZJ02号”“油茶亚林ZJ03号”“油茶亚林ZJ04号”通过良种审定并在主产区区试或应用。新品种不但抗病力强,而且适应性广,大面积示范林亩产油量为当前实生林分的10倍以上,比无性系良种也有了很大提高。

 

  “将育种工作从选择育种推向杂交育种为主导,提升了我国油茶良种选育水平,有利于油茶产业未来发展阶段从源头提质增效。”姚小华说。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我们早期选育的‘长林系列’品种,经过科学试验和生产性栽培试验,以及新一轮种下筛选淘汰,我们发现经过筛选的这个系列的品种更加高产、稳产,目前已经覆盖了我国14个省市区。”姚小华介绍。

 

  创新技术,引领产业新发展

 

  有了良种,缺乏科学配套的栽培技术,依然不利于产量提升与稳定。我国木本油料树种资源丰富,但应用技术相关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集约化不完善,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欠缺,以及粗放管理等问题困扰着产业发展。

 

  对于农民来说,过去栽种油茶都是“跟着感觉走”,产量低,而且费时费力,急需找到一条科学、高效的路子。

 

  “针对不同种植区域、不同气候条件,我们从品种配置、种植密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并获得不错的进展,初步建立了油茶丰产培育技术体系。”姚小华介绍。

 

  该团队创新研发油茶新品种和无性系配比、规模化育苗技术为核心的油茶新品种栽培技术,提出了油茶低产林改造模式与技术。其首创形成的丰产培育技术体系是油茶产业的重大技术创新,研发良种和技术体系已在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安徽、湖北、贵州等省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此外,茶油加工及其副产物利用技术也是一大亮点。实际上,油茶有很多“废弃物”,60%是被丢弃的,如何变废为宝?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