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餐厅大肠菌群超标 舌尖上的陷阱大揭秘
时间:2019-04-19 11:16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日期:2019-04-19 来源:姑苏晚报 浏览:152 经常听到某某食物抽检超标,又或者哪里抓到了非法添加罂粟壳的小贩。那么,到底哪些食品易出问题?又是为何呢?
记者分析了市场监管部门的抽检报告以及这些年食品安全新闻背后的故事,教你避开食品安全那些“坑”。
大肠菌群不合格率最高
典型案例:
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数据,各类指标中不合格率最高的是微生物指标,说明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最大的风险来源。甚至于学校食堂等集体配餐单位也不能幸免。微生物不合格指标主要为大肠菌群,来自餐饮具、集体用餐配送膳食等。
姑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曾经一次抽检餐饮具710批次,发现不合格90批次,不合格率达到了12.7%。不合格原因均为在餐具上检出大肠菌群,其中不乏知名餐厅,如高老九火锅、园外园大酒店、蜀香格格、吴门印象、润记等。
原因分析:
大肠菌群分布较广,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餐具检出大肠菌群的主要原因是餐具清洗不彻底;消毒餐具的消毒液未达到规定浓度,或者餐具干热消毒时未达到规定温度,又或者消毒时间未达到规定要求;也可能在搬运过程中,不干净的手触碰到碗筷形成污染。
使用存在大肠菌群的餐具可能会引起腹泻、肠胃感染等不适症状。常见中毒食品为各类熟肉制品、冷荤、牛肉、生牛奶,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乳酪及蔬菜、水果、饮料等食品。
如何避雷>>>
不吃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牛奶、肉等动物性食品;不吃不干净的水果、蔬菜;剩余饭菜食用前要彻底加热;防止食品生熟交叉污染;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食品加工、生产企业特别是餐饮业应严格保证食品加工、运输及销售的安全性。
水产品要注意抗生素
典型案例:
随着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更新和完善以及检验技术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市场监管部门加强了对食品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指标的抽检,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指标占比有所增加。2018年,非法添加位居不合格指标的第二位。主要是水产品中抗生素类药物以及干百合、黄花菜、银耳等南北干货被检出二氧化硫超标。
据记者了解,水产品中,特别是鱼类被检出抗生素类药物较多。根据相关报告显示,依据经营环节重点水产品质量安全结果显示,经营环节重点水产品的抽检合格率为91.5%,其中鳜鱼不合格批次占比最高,为43.47%,黑鱼占23.18%。检出孔雀石绿是经营环节水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占不合格批次的66.67%。硝基呋喃代谢物检出占比30.43%,氯霉素检出占比4.35%。还有南北干货中的二氧化硫超标也较多,高新区市场监管局曾抽检出12批次不合格食品,有一半存在二氧化硫超标,均来自农贸市场的干百合、黄花菜。
原因分析:
出现像兽药超标的原因有可能是养殖环节超量使用兽药造成的。养鱼的都知道,就怕鱼得白毛,很多药物对水霉病都束手无策,但是孔雀石绿一出马,治疗水霉病是分分钟的事,因此孔雀石绿非法添加较多。市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监管工作相关处室工作人员表示,因为鱼类在养殖、运输过程中容易相互碰撞,导致受伤感染,所以经营者会使用这类化学合成抗菌药。长期食用以上兽药残留超标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风险。比如氧氟沙星若在人体中残留蓄积,可能引起人体的耐药性,长期摄入氧氟沙星超标的动物性食品,可引起轻度胃肠道刺激或不适,头痛、头晕、睡眠不良等症状,大剂量摄入还可能引起肝损害。
如何避雷>>>
选购鱼的时候,观察鱼的嘴、鳃、眼、体面黏液和鱼体肉质等状况。新鲜的鱼,一般嘴紧闭,口内清洁;鳃鲜红、排列整齐;眼稍凸,黑白眼珠分明,眼面明亮无白蒙;表面黏液清洁、透明,略有腥味;鱼体肉质发硬,富有弹性,鳞片紧附鱼体,不易脱落,否则的话不新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