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部门印发意见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2)
时间:2019-04-10 06:44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些声音,认为水产养殖对环境有负面影响。张显良表示,并不是所有水产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都会给水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事实上,高密度、不合理的投饵型养殖方式会对环境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则能对水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净化修复作用。经过积极探索,一些地方发挥渔业净水、抑藻类、固碳等生态功能,协调好生产与生态的关系,涌现出千岛湖、洪泽湖、梁子湖等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典型。
从放水养鱼到放鱼养水,浙江省淳安县大力实施“以鱼保水”“以鱼治水”工程,形成了“大头鱼保水、小头鱼治水”的保水渔业发展模式。一方面,缩减网箱养殖面积、禁止库湾养殖作业、推行尾水处理设施、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另一方面,推广循环水养殖、稻鱼共生、稻鳖轮作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告别传统的“放水养鱼”模式。目前,湖区鱼类品种已达114种,渔业资源蕴藏量达15万吨,千岛湖水质常年保持在I类。
江苏洪泽湖渔业以净水养殖、限额捕捞、保护资源为方向,建立了生态渔业新体系。如今,洪泽湖渔业水域环境日趋向好,渔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渔民涉渔年均收入由10年前的0.8万元上升至2.4万元。湖北梁子湖以水质保护为目标,确定渔业的环境容纳量,采取适宜的渔业方式和渔业规模,修复和重建受损的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实现了鱼水和谐,促进了湖泊渔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在大水面生态渔业研究领域已具备扎实的研究基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团队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大水面环境容量评估和水质环境治理方面的技术体系,为大水面生态渔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渔业局局长刘革认为,以鱼控水、以鱼控藻,恰恰是优化水域环境的科学举措。通过滤食性鱼类控藻,再通过藻类控制氨氮,正日益成为国内外大湖治理的普遍做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散装食品“裸售”入口卫生难保障
- 下一篇:猪价菜价对CPI影响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