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部委联合整顿保健品乱象 “百日行动”结案案值达78亿
时间:2019-04-10 02:54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权健事件刺破了公众对于保健品乱象的容忍极限,直接引发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拳打击整治,对于虚假宣传、违法广告、消费欺诈、假冒伪劣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13个部委联合部署“百日行动”,以最大的力度、最有效的措施查办治理,对“保健品”市场乱象已经形成全面打击的高压态势。如今,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保健品乱象集中整治也取得阶段性进展,百日行动中结案案值已经达到77.9亿元。
不过,人们仍然担忧的是,百日行动过后,一度偃旗息鼓的“保健品”非法牟利者是否再卷土重来?尤其是会销类案件,讲课不使用书面材料,视频课件即看即删,行为隐蔽性强。对此,记者了解到,相关部委已着手考虑研究建立包括改革保健品注册制度、调整保健食品保健功能等长效监管机制。
13部委联合百日行动
1月8日,民政部等13个部门联合部署“百日行动”,整治“保健”市场出现的虚假宣传、违法广告、消费欺诈、假冒伪劣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随即在全国各省市掀起了整治保健品乱象风暴。
四川省各地加强横向协同、纵向联动,严厉打击“保健”产品(服务)市场各类违法行为,查处案件435件,案值4646.85万元,罚没款3367.79万元。同时,通过行政约谈、提醒告诫等方式,强化行业自律,成都市组织在蓉45家直销企业召开座谈会,现场签订《成都市直销企业规范经营承诺书》。
而贵州省则对“保健”市场乱象突出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商品及服务、重点场所、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集中执法力量进行攻坚,查办了一批案件,有力震慑了违法经营者。截至3月8日,全省共立案129起,案值498.393万元;结案47起,罚没款167.34万元,移送司法机关15起。
截至3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工作情况显示,行动中共立案6535件,结案2290件,案值77.9亿元,罚没金额2.68亿元,移送司法机关案件174件。其中,虚假宣传及虚假广告案件数量占比最高,两类案件共立案2531件,占比38.7%;结案733件,占比32%。违规直销和传销案件案值和罚没金额最高,案值49.54亿元,比占63.6%;罚没款1.94亿元,占比72.4%。移送司法机关案件主要涉嫌传销、危害食品安全等违法犯罪行为。
目前国内的保健品市场以直销模式为主,多部门联合下发《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方案》显示,严格直销行业市场准入,暂停办理直销相关审批、备案等事项。将重点查处直销企业及其直销员违规直销及从事传销活动的行为。根据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网站的信息,截止到2018年1月19日,全国共有91个直销牌照。目前,国内保健品直销企业大多忙于清理自家门户,相关违法违规或“擦边球”营销纷纷偃旗息鼓。
针对保健品乱象问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3月11日在记者会表示,“我们提出的是‘百日整治’行动,但是这个整治工作不会局限于百日,必须长期进行,同时要加强科普宣传,要改革现在的保健品注册制度。更多地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实事求是,不能夸大。”
标签将明示“不具有疾病治疗功能”
杨某是湘潭市岳塘区一家食品经营部老板,他为了高价推销“今日水素”珊瑚藻普通食品,召集老年人开会上课、参观,宣称该商品是根据氢科技制造出来的食品,水素进入人体后遇水会释放负氢离子,从而具有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功能。经查证,当事人销售“今日水素”珊瑚藻的经营额达40.658万元,共计获利25.937万元。
市场监管执法部门认为,杨某的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的规定,属于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违法行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处以35万元罚款。
这只是百日行动中的执法典型案例之一,保健品市场乱象症结在于近年来保健品虚假宣传屡禁不止,甚至吹嘘成神药欺诈消费者,导致有的患病老人误信后擅自停药,把保健品当药吃。对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于军3月29日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在保健食品标签上设置特别提醒区,特别提醒消费者“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等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