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冬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2)
时间:2021-02-03 23:29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四是防病治虫,适时化除。加强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及时用药、用对药剂、足量用药,白粉病、纹枯病主要是防止过迟防治,赤霉病关键是打药时间要科学。强化“一喷三防”工作,结合病虫防治进行药肥混喷,可一喷多防、保绿防早衰、保粒增重。根据草相、天气、苗情等因素及时化学除草,控制杂草为害,注意安全用药、防止冻药害。 
 五是防御冻害,及早补救。旺长田要适墒适时镇压、中耕或喷施化学调节剂控制旺长,防御冻害发生。冻害发生后2—3天内调查幼穗受冻程度,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10%的麦田及时追肥,幼穗冻死率10%—30%的麦田施亩尿素5公斤,冻死率30%—50%的麦田亩施尿素7—10公斤,冻死率50%以上的麦田亩施尿素12—15公斤。 
 三、西南麦区 
 当前,绝大部分麦田土壤墒情适宜,病虫草害总体较轻,仅零星出现锈病、红蜘蛛、蚜虫。但由于秋季雨水较多,导致前作腾茬较晚、持续时间长,整地播种困难,播期差异大,早、中、晚播兼有之,生育进程不一,苗情复杂。坚持“促控结合、以促为主、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区域和地块长势,因苗因地施策。 
 一是控旺。播种较早、播量过大导致长势过旺的麦田,喷施生长延缓剂控制生育进程,注意不能过量,否则造成过度抑制。喷施生长延缓剂缺钾或播种时未施钾肥(或含钾复合肥)的麦田,可适量补施钾肥。 
 二是促弱。对晚播弱苗以促为重点,适时追施拔节肥,适当提高追肥量,但全生育期亩施氮总量不得超过12公斤,过多施肥易造成倒伏风险。追肥应选择速效肥,有灌溉设施的地区可结合春灌进行,效果更佳。 
 三是稳壮。对播期、播量适宜的健苗麦田,按既定高产措施进行规范管理。拔节初期及时追施拔节肥(一般占总用肥量的30%—40%),墒情较差麦田要及时进行灌溉。 
 四是降渍。清理沟渠,排湿降渍。对旋耕整地麦田,水分下渗慢,渍害持续时间长,更要加强降渍管理。同时,适当追施速效氮肥,促进弱苗转化。如对旋耕麦田进行春灌,务必速灌速排,避免持水时间过长而加剧渍水危害。 
 五是防病虫。随着春季气温快速回升,病虫发展加快,务必加强病虫害尤其是条锈病的监测预防。小麦条锈病抗性较弱或抗性已退化又未进行包衣或药剂拌种的品种,常会最先出现单叶(株)锈病,并快速发展成中心病团,应尽早处理和防治。同时,注意红蜘蛛、蚜虫的监测和预防。 
 四、西北麦区 
 去年秋播前降水充沛,底墒充足,大部分麦田出苗良好,目前绝大部分地区植株生长健壮,群体充足、大小适宜。但仍存在病虫较重危害可能性大、早播旺苗和晚播弱苗田并存等不利因素。据气象部门预测,3月至6月,西北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降水正常略偏少,对小麦春管不利。同时,西北地区“倒春寒”、干热风和倒伏的风险年年存在,需要重点关注。针对当前苗情特点,本区域水浇地春季管理参照黄淮麦区进行,旱地小麦春季管理应立足防灾减灾、因苗分类管理。 
 一是镇压划锄,保墒抗旱。要将镇压划锄作为早春管理的重点,保墒增温,减少土壤蒸发,提高抗旱能力。拔节前尽早划锄1次,通过中耕保墒防冻、促弱转壮。晚播弱苗田应趁雨雪或早春返青期追施速效氮肥,一般田块亩施尿素5—7.5公斤,磷肥施用不足田块可配施磷酸二铵5公斤。 
 二是促控结合,分类管理。早春管理以保冬前蘖、促中小蘖、争穗数为重点。春季起身期前追肥,推荐趁墒行间机播条施化肥。对一类苗,强化氮肥后移,未浇冬水的麦田应在起身前浇水;已浇冬水的麦田肥水管理推迟到拔节期,控制早春分蘖,促进个体稳健生长。对二类苗,要巩固冬前分蘖,适当促进春季分蘖,提高分蘖成穗,未浇冬水的麦田应在返青期浇水,亩追施尿素2.5—5.0公斤;已浇冬水的麦田或表墒较差麦田,起身中期浇水追肥;亩总茎蘖数在60—70万的二类苗,在起身后期浇水,亩追施尿素7.5—10公斤。对三类苗麦田,可在返青中期浇水追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