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价格连续“超涨”如何应对
时间:2021-02-03 23:10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2021年可以说是农作物最为“扬眉吐气”的一年,特别是玉米价格从年初开始就有了上涨的趋势,到目前为止,玉米价格一路高歌猛进,丝毫未见下降的趋势。
数据显示,玉米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目前已处于历史高位。现货方面,据农业农村部玉米市场监测预警数据,2020年12月份,国内产区平均批发价达到每斤1.24元,同比上涨35.6%,年内涨幅达到26.5%。期货方面,到目前为止国产玉米期货主力合约日内最高价出现在1月13日,为每吨2930元,创出历史新高,比5年多前,2015年3月11日曾出现的每吨2572元高出358元/吨,超出13.9%。
多因素影响玉米价格上涨
从2021年1月20日全国玉米价格行情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玉米价格都已经上涨到了2800元/吨,我国玉米主产区东北、华北和西南、西北等地区的价格也有很大的上浮。
目前,我国玉米主产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四地的玉米总产量在6500万吨左右,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35%,而这几个地区的玉米价格基本都在2575元/吨至3000元/吨,业内普遍认为这个价格在玉米主产区还是比较高的。
而我国玉米次产区的山东、河南、河北等3地,每年的玉米总产量基本在5421万吨左右,可以占到全国玉米总产量的29.3%左右,而这几地的玉米价格到目前为止基本都在2650元/吨至3060元/吨。
在我国玉米第三产区的山西、陕西、云南、四川等地的玉米年总产量基本都稳定在2553万吨左右,这占到我国玉米总产量的13.7%左右,而这几地的玉米价格基本稳定在2550元/吨至3200元/吨左右。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历史角度来看,2020年玉米价格继续上涨具有一定的恢复性质,也符合市场预期,但到了2021年初,就目前的涨幅来说,已经出现“超涨”,这是多因素综合后产生的偶然现象。
一方面,玉米临储政策取消后,市场价格主要由供需决定,但历史形成的高库存和因高估值引导产生的高产出等问题在失去临储收购后集中表现,市场供给压力突然加大,价格出现下跌。价格的下跌又导致消费量的大幅提高,产消需长,玉米市场逐渐由产大于需转变成产不足需。2020年5月底开启拍卖以来,市场参与拍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几乎100%成交,且溢价幅度较大,推动玉米价格水涨船高。
另一方面,疫情、极端天气、炒作等导致玉米价格偶然“超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引发了国际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一些国家采取了限制出口等措施引发资本炒作,推动了国际粮价上涨,并传导至国内。台风使东北部分地区玉米倒伏,导致玉米收获成本明显增加,推动玉米价格上涨。同时,玉米收获和上市延后,农民惜售,企业竞相提价收购,进一步强化了玉米涨价预期。
原材料上涨下游行业企业受影响
在玉米价格高涨的同时,玉米产业人士直呼看不懂。
“玉米价格的上涨已经让人看不懂了,现在完全是卖方市场,产区农民如果有粮食,多远都会有人来拉走。另外有听说贸易商屯粮的现象,价格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人为炒高的可能。”有产业人士感慨。而短期内玉米价格走势很难大幅下跌,未来要看政策和大方面。
据了解,由于近段时间玉米连续上涨,山东地区深加工企业待卸车辆猛增,企业开始回调价格。东北地区收购价开始滞涨企稳。前期玉米期价达到高点2930元/吨,预计后市期货价格仍有上涨动力,但上方空间将有限。
我国虽然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但同时也是玉米消费大国。玉米消费90%以上用于饲料生产和工业消费。生猪价格持续高位,养殖利润丰厚驱动下,产能持续释放,使得生猪和母猪存栏量逐月增加。
而饲料涨价对养殖企业肯定有影响,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影响大小要看企业的毛利润多少。“高利润影响小,低利润影响大。目前,养猪企业的毛利润仍然很高,整体饲料价格的上涨只影响了企业的部分利润,不至于不赚钱。蛋禽养殖企业的利润也不错,但是肉鸡的利润就不那么好了,相对来说,饲料价格对这类企业的影响更大。”
春节临近,猪肉也迎来了消费旺季,饲料价格对生猪养殖企业成本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养猪业有两种主要的饲料:一种是蛋白质的豆粕,另一种是能量类的玉米。玉米价格比元旦前后高出400元左右,不到20%;豆粕比元旦前后上涨1000多元,上涨34%,综合计算下来,猪企业饲料成本至少上涨20%。谈到玉米价格上涨的原因,相关专家认为:从宏观上看,首先是玉米的总体供需结构发生了变化,即存在供应缺口。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一直在进行结构调整。一是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种植端供应。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深加工能力。
合理应对玉米价格快速上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