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坚持“三链同构”打造食品产业生态
时间:2020-12-28 10:17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食品工业是河南省漯河市的主导和支柱产业。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营业收入约占河南省的1/6、全国的1/60,产品涵盖18个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年产销肉制品680万吨,日产休闲面制品3500吨,其中麻辣面制品、火腿肠、冷鲜肉单品的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漯河市是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河南省万亿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和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全国主食产业化工程示范市、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证体系建设双试点市、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市。
2019年以来,河南省漯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着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要求,出台《坚持“三链同构”着力打造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的工作部署》,把“三链同构”细化为47项具体工作,形成有目标、可操作、能落地、可考核的路线图、任务书、责任状,全力打造国内领先优势凸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食品名城。2020年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对河南省漯河市坚持“三链同构”推动食品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予以通报表扬。该市主要典型做法如下:
一、坚持集群发展,着力延伸产业链
(一)谋增量,大力招引新项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带队赴山东、上海、北京等地开展招商活动,拜访青岛康大集团、江苏微康生物、北京正大集团等知名食品企业,促成青岛欢动宠物食品项目、正大现代食品全产业链项目等一批大项目成功签约;亲亲食品二期、江苏金羚羊食品“自嗨锅”生产等15个食品工业项目实现集中开工;总投资50亿元的伟光汇通·漯河食品文化小镇(漯湾古镇)正式奠基、漯河怡亚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26个项目入驻市大数据产业园;市政府与江南大学签署“1+N”《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漯河分中心。新冠疫情期间,市属部门仍保持“招商热情不减、客商联络不停、项目线索不断”,截至11月底全市新签约食品及相关产业链项目78个,投资总额279.3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66个,占年度目标任务25个的264%;超10亿元项目12个。
(二)提质量,着力培育龙头企业。44家食品企业纳入“十百千”亿级培育工程,前11个月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4%;中大恒源成为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源隆生物、铭诚油脂等15家企业入选全省后备库;出台《2020年全市工业扩量提质转型升级行动方案》,调整优化十百千亿级企业名单,调整发展目标和优化发展措施。28家食品企业进入“小升规”培育工程后备库,加速食品企业提档升级。双汇发展“211”倍增工程、漯河卷烟厂“123”倍增工程稳步实施,双汇发展中国总部大厦项目正式破土动工,肉制品二车间生产线技改等7个项目进展顺利,前11个月双汇发展营业收入、利润、利税均实现两位数增长,2000亿市值目标提前3年实现;漯河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一标段主体结构年内封顶,二标段装机施工作业已完成,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4.2%,前11个月实现利润7.1亿元,同比增长42.4%。南街村、中大恒源等12家实施倍增工程的县区食品企业营业收入增速11.1%,中大恒源入选河南省首批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重点企业和省定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
(三)扩存量,推进食品企业“三大改造”。漯河市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进行专项奖补,2020年共实施食品企业“三大改造”重点项目102个,其中续建项目61个、新建项目41个,年度计划投资145.9亿元,较上年增长28.4%,通过制定项目台账、逐月统计分析、跟踪解决问题、督查项目实效,前11个月完成投资148.1亿元,占年度投资的101.5%,超额完成任务。其中宏全食品怡宝水生产、中盐舞阳盐化蒸发制盐技改等66个项目建成投产;微康生物、华莉园食品等19个投资项目入选河南省重点项目;金大地化工、可口可乐获评“河南省智能工厂”;中粮面业、南街村集团等企业成为“河南省智能车间”;平平食品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贾湖酒业成为省级绿色工厂。与中国信通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食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全面启动,中国(漯河)食品云正式上线,食品行业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体系逐步完善,数字化转型速度加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