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精准帮扶28万群众脱贫
时间:2020-12-24 17:4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不久前,随着新疆和田墨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朝阳区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地区全部脱贫摘帽。
这是一段极其艰辛的路。2016年以来,朝阳区陆续与六个受援地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对口帮扶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张家口市康保县、阳原县、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师47团,建档立卡贫困户超28.17万人。
从此,对口帮扶的朝阳力量跨越千山万水,源源不断注入受援地,在产业、教育、医疗、基础设施、人才等方面精准发力。据统计,脱贫攻坚以来,朝阳区共投入区级帮扶资金3.23亿元,实施援助项目382个,引导社会力量赴当地投资20.27亿元,促进7.3万贫困人口就业,组织干部人才互派交流1365人次,累计采购帮扶地区农副产品11.52亿元。
用心扶贫,精准发力,以行践诺。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串起了朝阳区和受援地的不解之缘。
产业扶贫祛“穷根”
阳原蔬菜基地大棚
发展产业是脱贫的基础,而产业扶贫,贵在“精准”二字。
何谓精准?如何精准?“可以用四个字来回答:因地制宜。”朝阳区发改委负责人这样说,要扶真贫、真扶贫,首先要挖掘当地的优势产业,量身打造扶贫大计。
卓资熏鸡是内蒙古卓资县的传统美食,已有上百年加工历史,也是全国三大名鸡之一,线上线下年销售量达350万只。可当地的现代化技术和规模化养殖滞后,无法为卓资熏鸡产业提供稳定的加工原料。朝阳区相关部门多次赴当地考察、调研、论证,最终决定引导德青源在该地投资建厂,发展规模化禽类养殖产业。这不但为千余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增加了当地村集体收入,更重要的是,项目彻底改变了卓资熏鸡加工原料外调的局面,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机制。
产业扶贫还与易地搬迁相结合,在搬迁村民的家门口建设扶贫车间,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朝阳区在卓资县易地搬迁小区附近建设了2家扶贫车间,结合车间需求,动员企业捐赠40台缝纫机,总价值28万元。通过来料加工、订单采购等方式,鼓励贫困劳动力从事简单手工制作赚取工时费,并为其提供相关培训,共计带贫45人。
同样受益于产业扶贫的还有河北张家口阳原县。
过去,阳原县发展产业可是老大难。当地自然禀赋不佳: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盐碱地面积大。再加上农业科技支撑弱,产业化程度低,根本没有像样的产业。农民种地像“押宝”,赶上好年景,一亩地能有三五百元收入,碰上灾荒年份,本儿都赚不回来。
带着资金、技术和销路,朝阳区对阳原县开展了产业帮扶。投资1500万元,蔬菜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建成了,600亩的基地里有30栋日光温室和500座冷棚,并配套了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设施。新建的大棚硬件设施先进,灌溉及养分补充系统为棚内自动循环净化,智能检测灌溉系统内养分含量,实现自动补充、自动循环灌溉。此外,基地还采用与韩国一家公司共同研发的无土栽培技术,已达到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
消费扶贫打造新模式
京客隆甜水园店扶贫商品专柜
受援地往往自然禀赋较差,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产业扶贫项目发展得红红火火,可酒香也怕巷子深,打通下游销路成了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今年,新亮相的望京小街成了京城当之无愧的火爆商圈。那里有绚烂的天幕,异域风情的商亭,文艺范儿十足的望京坊……寸土寸金之地,还专门为受援地开辟了扶贫专柜,销售当地的特色农副产品。
不仅是望京小街,蓝色港湾等朝阳主要商圈,都能看到这样的扶贫专柜。目前,朝阳区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开设区级消费扶贫分中心,安排京客隆开设102家专柜,鼓励各街乡、企业发挥属地、楼宇优势开设260家智能扶贫销售专柜。
河北省唐县物产丰富,有中国大枣之乡、国家秸秆养羊示范县、河北省生猪无公害生产基地等美称和荣誉。在朝阳区政府的协调下,区属企业京客隆集团简化手续,为唐县特色农产品进京销售开辟“绿色通道”。截至目前,京客隆超市已在唐县采购鲜桃20万斤、磨盘柿1.4万斤、丰水梨1万斤、鲜杏0.42万斤,销售昌鑫黑猪6.79万元、唐城枣酒3万元。今后,唐县苹果、食用菌、散鸡蛋、糯玉米、核桃等更多特色农产品纳入京客隆采购范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云南弥渡:特色产业发展虎生威
- 下一篇:庞各庄西瓜北上“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