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食源性疾病,这些事你该知道!(2)
时间:2020-12-23 17:06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病因复杂,其中,由水产品导致的不明原因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被称为哈夫病(Haff Disease),全球共有美国、巴西、日本等6个国家报道病例1000余名,哈夫病具体病因物质至今不明,但流行病学研究报道显示,该病与食用被污染的小龙虾、淡水鳕鱼或水牛鱼等动物性水产品有关。
2000年8月,我国首次于北京地区报告发生因进食小龙虾引起的6例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2010年南京小龙虾事件的研究首次证实了食用小龙虾可能会引起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我国从2012年开始对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进行监测,2016年、2017年、2020年监测到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异常增多现象,其他年份的病例较少。
虽然当前对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预防很难做到精准施策,但是消费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减少发病的风险:
一、选择新鲜可靠的食材。通过具备合法经营资质的农贸市场、超市和电商等正规渠道购买新鲜小龙虾,不食用、不购买、不捕捞来历不明或野生的小龙虾。
二、烹饪前清洗干净。因为小龙虾鳃毛里面吸附了很多病原微生物,两鳃里的脏东西要清除干净,最好把鳃剪掉,虾壳和虾爪根部要用刷子刷洗干净。
三、一定要烧熟煮透。应避免一次过量食用,特别是具有过敏体质者或自感身体状况不佳时(如过度劳累、服药期间等)。
四、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如果进食小龙虾后24小时内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酸痛、酱油(茶)色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相关情况。
作者张磊,系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宣传和风险交流专家组成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小心生鸭血等动物血制品引起的沙门氏菌感染!
鸭血等动物血制品俗称“血旺”、“血豆腐”,因铁含量超过了猪血以及猪肝,补铁效果更佳,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食材,特别是火锅中必不可少的主角。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鸭血分为生鸭血和经过巴氏杀菌的熟鸭血。因为鸭、猪等禽畜是沙门氏菌的自然宿主,如果屠宰加工过程不规范,生鸭血等动物性血制品容易受到污染,烹饪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沙门氏菌感染,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腹痛、腹泻、恶心,有时伴有呕吐症状,症状在摄入沙门氏菌6-72小时(通常为12-36小时)出现,病程持续2-7天,严重程度取决于宿主因素和沙门氏菌血清型,年幼儿童、老人和免疫力低下者会出现重症。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显示发现,生鸭血等动物血液及其制品(包括鸭血、猪血、羊血等,以生鸭血为主)中沙门氏菌平均检出率约为7%,农贸市场销售的散装制品的平均检出率会远高于这个数值,是所有食品中沙门氏菌平均检出率最高的。可见生鸭血的沙门氏菌污染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此类食品是引起沙门氏菌感染的高危食品。
预防生鸭血等动物血制品引起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措施包括:
一、最好选择经过杀菌处理的鸭血等动物血制品。经过杀菌处理的鸭血,尽管外表不显鲜嫩,但烹饪后鲜嫩可口,口感甚至优于生的血制品。
二、选购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有包装的制品。因为只有经过规范的屠宰、检验检疫、加工、运输等环节,才能保证产品合格,且即使出现问题也可以追溯到厂家。切不能为了追求新鲜、嫩滑以及漂亮的色泽而购买没有经过检疫的散装制品。
三、生、熟食要分开。生鸭血等动物性血液制品属于生的食材,备餐中务必做到与熟食分开,避免产生交叉污染。
四、确保烧熟煮透。鸭血等动物性血液制品除一般炒制、做汤外,还通常用做火锅食材。无论哪种吃法,都应根据血块的厚度和宽度,注意涮煮的火候和时间,确保烧熟煮透,切不可单纯追求嫩滑的口感而忽视了潜在的沙门氏菌污染。
作者杨大进,系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宣传和风险交流专家组成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冬季进补,预防乌头中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