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十七连丰背后: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2)
时间:2020-12-15 16:37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吨粮田,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如今,农业科技水平使全国粮食主产区两季粮食累积起来都突破了1吨。”山东省种子管理站副站长王文涛说。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了60%。
——藏粮于技,要绿色生产,要产得优。
“钢筋水泥不上山,农药化肥不下地。”安徽省舒城县南港镇粮农杨训稳眉头舒展,家里的水田全都种上富硒水稻,品质要求高,销路好。
“深耕进一分,收成多一层!”在吉林省永吉县万昌镇施家村田头,种粮大户张全张罗着土壤改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涵养土地肥力,“我一个家庭农场就流转了4275亩地种粮食,全面推进粮食的绿色生产,多打粮,打好粮。”
潘文博说,粮食的绿色生产取得了重要进展,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在加快推进。目前,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多年减少,2019年三大主粮化肥利用率达到39.2%,农药利用率达到39.8%,分别比2015年提高4个和3.2个百分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86%和80%,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约2254万人,其中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确保粮食供应足,供给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说:“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
在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粮农袁怀清是个典型的种粮老把式。他流转了60亩地,田间管理井井有条,今年粮食取得了大丰收。“化肥、种子和劳动力的成本都在涨,农业服务体系让我降了成本,也省了心。”
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余留芬不仅自己种粮,还带领村民一起种粮,二十年如一日。她在村里建成脱毒马铃薯基地2000余亩,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办起了养殖场和酒厂,增加了农民收入,岩博村从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变成一个富裕村。
孔祥智认为:“没有组织化生产的优势,这是很难想象的。”
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达到89.3万个,全国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15亿亩次,其中服务粮食作物面积达8.6亿亩次。服务带动小农户超6000万户,占全国农业经营户的30%。
作为高素质农民,方智勇和4个返乡的农民工牵头在家乡四川省邻水县办起了种植专业合作社,不断推动规模化经营,托管了粮田7500亩。
在吉林舒兰市溪河镇舒兰站村,90后返乡大学生蔡雪办起的农丰水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87公顷,集技术推广、稻米加工销售为一体,形成了一条有机水稻产业链。
规模适度,让小农户和大市场连接在一起。山东省曲阜新区息陬镇北元疃村粮农张佃壮是一个创新型农民,他率领村民建设了600亩土豆规模种植示范基地,让乡亲们富了口袋。
截至目前,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约2254万人,占主体的高素质农民超过1700万人。“十三五”以来,我国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达到500万人,直接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11万人。
从产量看,2020年,夏粮和早稻产量分别为2857亿斤和546亿斤,比上年增加25亿斤和21亿斤;秋粮产量9987亿斤,增加67亿斤。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李锁强表示,2020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克服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