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政协委员提交“保健品提案”(2)

  张毅在提案中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立法,引导保健品厂商诚信经营、守法经营。针对部分保健品涉嫌欺诈和虚假宣传,除了进一步加强监管,还要建立相应的投诉举报机制,鼓励公众对保健品虚假宣传的举报,提高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的识假辨假能力。

 

  她建议,对于保健品的“会销”模式,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比如举行这种活动需要在有关部门备案,并提交证明相关资质的证件,对于虚假或误导消费者的宣传,要加大处罚力度。”对于网络销售的保健品,同样也要加强监管。

 

  张志友介绍,不少保健品在销售过程中都存在着虚假宣传的问题。他也建议,在保健品推销类型中,市场监管部门应该重点打击危害较大的“会销”方式,同时也要加强监管力度,杜绝保健品广告中存在过度夸大和诱骗的成分。

 

  冲动消费因为“缺爱”

 

  “大部分老人都非常节省,他们为了买菜便宜点儿宁可多坐几站公交。”张毅认为,有关部门对保健品市场监管不到位,导致不法商家有机可乘。而部分保健品厂商受利益的驱使,则想尽办法“专攻”老年人,把老年人当成了他们的提款机。

 

  张志友介绍,这些保健品往往并不便宜,有的甚至可以用“天价”形容。“往往成本只有几十元的保健品会以几百元,甚至几千元的价格销售给老年人。”他说,很多老人花大钱购买保健品后,往往很快就会后悔,这说明购买行为并不能反映他们真实的意志。在一些讲座上,销售人员在推销保健品的时候往往会带有哄骗的戏码,或者通过“体检”结果来吓唬老人。

 

  所以,在很多“会销”上,不少老人跟风抢购,非理性一次性购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保健品。“我接触过一个案例,老人买回来的保健品,如果按照销售人员建议的剂量吃,还没吃完这些保健品就都过期了。”

 

  老年人盲目购买保健品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老人容易被洗脑呢?张志友表示,这是因为不少老人过分担忧自己的身体,他们过度依赖保健品,总是想通过吃某种保健品来治好慢性疾病。一些保健品的宣传也正是抓住了老年人的这种心理,才会出现老人宁愿相信吃保健品控制三高,也不愿意去医院正常看病吃药的情况。

 

  “购买保健品的金额有不少都是大额消费,而在很多案例中,老人几乎没有跟子女沟通。”张志友说,在很多案例的背后,往往存在着老人跟子女沟通不畅的问题。消费前不商量,没有人为老人的冲动和不理性的消费把关,一旦老人事后发现上当受骗,却又因为年龄大、没精力而陷入维权僵局。更有甚者,许多老人因为怕子女埋怨,而选择了忍气吞声。

 

  为什么上当受骗的总是老年人?在调研的过程中,张毅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她发现,虽然有的老年人非常睿智,但是对一些打“感情牌”的销售手段是没有招架之力的。越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越容易在销售人员的劝说下冲动消费。她建议,与其让销售人员虚情假意地来问候,不如让老人感受到真正的温暖。“建议探索弹性假期制度,让子女有时间多陪陪老人。”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