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定西市安定区发展马铃薯产业见闻

  秋日的暖阳,照耀在定西广袤的田野上。

  在安定区鲁家沟镇小岔口村,挖掘机“突突突”地开过,挖掘铲翻开潮湿的泥土,将混杂的土块、作物根茎、地膜卷入分离筛里,在分离筛富有节奏的抖动中,一颗颗圆滚滚的马铃薯沿着筛条铺在地垄上,村民们随后捡拾装袋,将一袋袋鼓鼓囊囊的马铃薯堆在地头,田野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目前,正是甘肃省马铃薯大量采挖收获时节。记者来到马铃薯主产区的安定区,目睹了日新月异的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从近距离接触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全过程,深切感受了脱贫带贫程度高、农民参与程度深的马铃薯产业。

 

  小小原原种 走向大世界

 

  脱毒马铃薯种薯,是马铃薯生产的核心。

 

  来到定西马铃薯研究所,连栋温室里一片绿意盎然。苗床上面是青翠薯苗,工人轻轻揭开苗床下的幕布,露出纤毫分明的根须,结着一串串马铃薯原原种,湿漉漉地沉浸水雾中……

 

  “我们采用先进的雾培法技术,通过高架苗床、精准施肥供水、智能控制薯苗等,生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研究所负责人李进福一边介绍,一边提醒大家,“只能看、不能摸,否则会让微型种薯感染细菌。公司发明的专利密封无菌快速接种扩繁箱、马铃薯茎尖剥离技术,以及建成的组培室、炼苗床、防虫网室等生产设备,就是尽最大努力与土地隔离,实现了微型种薯的土传性病害为零的突破。”

 

  连栋温室旁,一座座日光温室鳞次栉比。温室里的一条条苗床上,马铃薯枝叶枯黄了,工人们搂去枝叶,深褐色的椰糠上,露出一颗颗像鸽子蛋大小的原原种——微型种薯。“以前用蛭石代替土壤作为基质栽培马铃薯种薯,但采挖蛭石破坏自然资源,不能重复使用。我们用椰糠代替蛭石,防止了土传病害,栽培废料作为有机肥被土地利用。”李进福解释。

 

  工人们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捡拾一粒粒小土豆,放进干净的篮子里。在晾晒分选车间,收集的微型种薯经过机器分选,甩掉椰糠渣,变得干净光洁,按大小分选,用网袋包装,码放在纸箱里。

 

  “这些小土豆不是吃的,专门用于繁殖高质量的马铃薯子孙后代。”李进福介绍,包装好的小土豆将乘上飞机,漂洋过海,飞往沙特阿拉伯、埃及、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家,在那里扩繁出更多的一级种薯、二级种薯、商品薯等。待运的小土豆被储存在恒温气调库里,让其休眠、防止发芽。

 

  据悉,定西马铃薯研究所达到年生产试管苗4500株,年生产微型薯8000万粒的生产规模,达到出口标准,累计向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上千万粒的微型种薯。

 

  目前,安定区依托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爱兰、百泉等16家种薯企业,精准选育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适销对路的种薯品种,建立基础苗培育、组培苗扩繁和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生产的脱毒种薯产业链,原原种生产能力稳定在5亿粒以上,年外销4亿粒以上、出口规模5000万粒以上。定西市年产微型种薯12亿粒以上,销往全国10多个省区并出口国外,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

 

  薯花绽放地 技术核心区

 

  在香泉镇5000亩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地块平整,条田宽广。基地入驻省农科院和爱兰、凯凯、百泉等种薯企业及丰源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规模化经营,打破了村社界线、田间地埂,统一栽种马铃薯原种,推广“脱毒良种+黑膜覆盖+配方施肥+病虫防控+农机耕作”高产高效标准化技术。

 

  “基地区域布局集约化、示范品种良种化、种植管理机械化、种植生产标准化、产业模式订单化,确保了全区80多万亩马铃薯种植脱毒种薯的全覆盖。”安定区区长祁永和介绍。

 

  而在鲁家沟镇小岔口村的千亩马铃薯示范区,由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甘农大、兰州交大、省农科院集成示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更令人耳目一新。

 

  这里是马铃薯新品种试验的“擂台”。“我们从国内引进的50个马铃薯新品种在此试验,筛选出好苗头的品种将在全省推广。瞧这V7、华颂7号,薯型光滑漂亮、黄皮黄肉,适合菜用;陇薯14号、甘农180产量高、干物质含量高,适合加工淀粉……”省种子总站站长常宏说道。

 

  这里是马铃薯栽培新技术的展台。“我们开展了20多项试验研究,组装集成一批在全省可复制的绿色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省农技推广站站长赵贵宾解释,“采用黑色地膜垄上微沟栽培技术,增产效果显著。黑膜的薯块大、杂草少,因为不透亮,马铃薯还不易变青。垄上微沟,即便有3毫米的降雨量,也能通过微沟流入渗水孔,渗入作物根部,把老天爷有限的降雨用到极致。”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