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冬枣的品牌建设之路:小小冬枣 富了一方
时间:2020-08-31 17:35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时下,正是冬枣收获旺季,8月20日早上,记者来到大荔县埝桥镇黄营村安友果品专业合作社的冬枣收购点。“今天冬枣收购价还是每斤12元,这个价格已经延续10天了,像这么平稳的价格近5年来都少见。”从事冬枣购销生意20年的合作社理事长李安友说,今年已经销售了400吨冬枣,基本没有库存;收购的冬枣经分拣包装,每天中午装车冷链发运,30个小时到达深圳,最好的一级冬枣市场零售价每公斤近60元。
9时许,冯村镇贺家洼村村民石春民成为收购点当天第一个售枣人,185公斤冬枣当场收款4440元。老石今年51岁,一家4口从2011年开始种植冬枣,13亩冬枣去年收入20多万元。
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爱英介绍,冬枣一般亩产1500公斤至2000公斤。正常情况下,种一亩温棚冬枣,除掉成本能收入2万元。在冬枣产业发展最快的安仁镇,目前有年收入在30万元至50万元的种植大户356户,50万元至100万元的种植大户18户,100万元以上的种植大户4户,2019年全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据统计,大荔县冬枣产业产值2019年突破50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8.6%,枣农人均收入1.8万多元。
小小冬枣,真是金疙瘩。
规模全国第一
车过大荔,一座座冬枣大棚绵延不绝。
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杨开选介绍,大荔红枣栽植已有2000多年历史,县委、县政府坚持“举生态旗、走特色路、打绿色牌、育优质果”的思路,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建基地、拓市场、创品牌,促进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全县冬枣达到42万亩,面积全国最大,设施冬枣面积达40万亩。年产量50万吨,占全国市场份额三分之一以上,冬枣产业已成为大荔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贫困群众脱贫的支柱产业。
早在2000年,大荔县就成立了红枣局,主要负责全县红枣产业发展规划及技术培训。县上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编制的《大荔县鲜食枣产业发展规划》,以园区建设为抓手,采取“政府扶持建园,合作社统一管理,农户分户经营”的模式,按照集中连片、品种优良、标准化栽培、无害化生产的要求,在土地、技术、设施、资金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先后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用于园区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了7个冬枣产业示范园区。县上还制定落实了冬枣栽植以奖代补等优惠政策,每年对在冬枣产业发展中的先进乡镇、专业村、示范(营销)大户、种植技术能手等公开表彰、给予重奖,在全县形成了发展冬枣产业的浓厚氛围,促使冬枣栽植面积迅猛扩张,推进全县冬枣产业快速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冬枣第一县”。
技术行业一流
科技创新促进了大荔冬枣产业快速发展,也使栽培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14年,大荔县制定出台了冬枣生产标准,此后被认定为国家标准。渭南市冬枣生产规范、技术指标、产品等级等7类标准,全部由大荔县农业和林业技术部门制定。
在安仁镇小坡村万亩冬枣产业示范园区,记者看到冬枣树全部在可以覆盖保温棉被的大棚内生长,而树上的冬枣在20多天前就已成熟采摘了。
大荔县设施农业发展中心农艺师杨平表示,将冬枣从露地栽培发展到设施栽培模式,是大荔的一项创新。此举不但可以杜绝冬枣成熟期遇雨开裂问题,还可以将原来9月以后才集中成熟的冬枣,调整为从5月中旬到9月份梯次成熟;既把冬枣货架期延长,也防止了冬枣集中上市造成的价格波动。
据了解,大荔农技部门构建冬枣产业技术服务体系,适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冬枣生产技能培训,宣传冬枣新技术、新设备,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广大枣农应用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光温同补等先进技术,使大荔冬枣产量高、品质好。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应用,智能温控系统、温湿度传感器、自动卷帘机、卷膜器等设备也在冬枣大棚中逐渐被应用,枣农通过手机就可实现冬枣大棚的远程监测和自动化操控。
品牌全国唱响
大荔冬枣表皮色泽光亮,皮薄肉脆,细嫩多汁,甘甜清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9.5%,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70倍、柑橘的16倍,在海内外市场声名远播。近年来,具有“最佳优生区、设施规模最大、成熟最早、品质最优、品牌最亮、货架期最长、标准化最高、效益最好”八大特色的大荔冬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2015年,大荔县注册了“大荔冬枣”商标。目前,大荔冬枣取得绿色产品基础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全县通过三品认证的冬枣企业20家,25万亩冬枣获得绿色食品证书;2019年挺进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评估价值百强榜11强,品牌价值突破44.94亿元,大荔县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命名为“中国枣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