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等于建设无形良田(2)

  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包括农户收获、储存、粮食收购、储运、加工、消费等环节,因此仅仅依靠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降低收获损失还不够。那么,其他各个环节该如何发力才能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呢?

 

  “在农户储粮环节,建设农户科学储粮仓以减少农户储粮损失;在粮食收购环节,建设产后服务体系提档升级;在粮食储运环节,开发推广安全储粮技术;在粮食加工环节,积极推广适度加工技术以减少损失;在粮食消费环节,强化节粮减损宣传,营造爱粮节粮的氛围。”王宏说。

 

  他建议,从3个方面加强完善节粮减损。

 

  第一,完善政策措施。将节粮减损纳入拟议中的《粮食安全保障法》,强化监督,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大力推动建立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全民参与、社会协调推进的体系机制。积极探索制定粮食产后减损工作指导意见,统筹各类相关主体,建立科技特派员支持基层的模式,从技术研发应用、宣传教育、标准规划、管理机制、投资引导等方面,指导粮食收获、仓储、运输、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减损工作。构建粮食产后损失评估监控体系、节粮减损宣传教育体系、技术研发体系和成果推广体系,培养专业化的粮食减损技术创新研发队伍,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第二,提高设施水平。促进谷物收获机械提升技术和性能,做好农机配套服务。支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提升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做好农户科学储粮。加强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在重点物流节点建设高水平中转仓容,实施老旧粮仓改造升级。

 

  第三,强化技术攻关。研发新型谷物收获机械,开发绿色优质粮油产品,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继续开发节粮减损新技术,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加工转化率和副产物利用率,服务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建设。开展粮油口感、精度和营养品质、健康食品基础研究,进一步完善粮油加工业技术标准体系。

 

  相关链接

 

  8%的粮食在储藏环节损失掉

 

  据粮食部门统计,由于农户储存设施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少技术指导等原因导致的粮食损失达8%左右。媒体调查发现,粮食收获后,一些农民往往先在自家庭院、农田地头搞“地趴”式储粮三四个月,等到价格合适再出售。这种储藏方式容易导致粮食生霉、腐烂以及遭遇鼠害,造成大量损失。除了农户,部分中小型粮食收购企业、粮食经纪人的储粮设施也很简陋,造成严重的粮食损失。

 

  为此,湖南省岳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岳文等建议,各地科技、粮食等部门要加强宣传与技术辅导,提高农民安全储粮意识,引导农民安全储粮,给农户传授科学、先进、合理的家庭储粮技术。

 

  多位基层干部表示,建议继续加大科学储粮仓推广力度,中央、省级财政多提供匹配资金,尽量减少农民购买成本,并通过粮食部门定向监督,确保“专仓专用”。

 

  黑龙江中良仓储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柳芳久建议,要根据不同区域、各类粮食具体情况,尽快研发出简便安全、适应农户需要的储粮技术和粮仓,仓型大小应以当地户均粮食产量为依据,避免出现粮仓大小不适用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