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种植面积扩大、技术保障增强 今年水稻依然有望丰收

   日期:2020-08-22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338    

  今年入汛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时间早、持续时间长,降雨分布广、累计雨量大,部分地区发生较重洪涝灾害。汛情发生正值早稻灌浆收获、中稻田间管理和晚稻育秧移栽的关键时期。今年南方洪涝给水稻生产带来怎样的影响,会让水稻减产吗?本报记者进行了追踪。

 

  灾害发生后,农业农村部组织水稻专家组,实地调研评估灾害影响,科学指导灾后生产恢复,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戈表示,从实地走访和调研看,今年汛情区域相对集中,受灾程度最深的是早稻,一季中稻和双季晚稻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由于种植面积扩大、技术保障增强等因素,今年水稻有望实现丰收。

 

   早稻生产没有逆转增产的趋势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表明,从目前早稻生产情况看,洪涝灾害导致局部地区早稻田块无法及时收获,倒伏和穗发芽现象严重,单产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得益于播种面积的大幅增加,我国早稻实现增产,早稻生产没有逆转增产的趋势。国家统计局8月19日公布的全国早稻生产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729万吨,比2019年增加102.8万吨,增长3.9%,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态势。

 

  ——种植面积扩大。

 

  今年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恢复早稻生产,休耕和抛荒田块得到全面恢复,早稻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为总产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475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00.7千公顷,增长6.8%。分地区看,10个早稻生产省(区)中有7个播种面积增加。其中,湖南、江西增加最多,分别增加131.1千公顷和121.7千公顷,增长12.0%和11.1%。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表明,今年早稻受灾面积虽然比较大,但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要小很多。早稻主产区面积大幅增加给早稻受灾腾出了空间,为稳定水稻产量提供了面积保障。

 

  ——群体构建合理。

 

  今年早稻生长期间,前期气象条件总体有利,温光水等资源匹配较好,秧苗素质好,具备丰产基础。据农业农村部多点定点调查对比,今年早稻平均亩穗数、穗粒数比去年均有所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略减。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早稻的实割实测抽样调查推算,亩产量为383公斤,比2019年减少10.5公斤。

 

  ——生产技术保障增强。

 

  我国超过1000万亩早稻种植的省份共4个,广东、广西两省(区)受洪涝影响不大,湖南、江西两省受灾较重,受灾区域以沿江沿湖地区为主。这些区域历史上灾害频发,抗灾减灾意识较强。

 

  王戈介绍,近年来,随着规模化经营主体增多,集中育秧面积不断扩大,烘干设备数量不断增加。集中育秧大幅度提高了秧苗质量,提高了作物本身抵御灾害能力;烘干设备为早稻抢收提供了保障,大幅度降低了灾害损失,使夺丰收成为可能。

 

   中稻单产和总产有望与去年持平

 

  尽管洪涝灾害导致南方部分中稻生育进程推迟、无法及时晒田、分蘖受阻等不利情况,但王戈表示,目前中稻处于苗期,后期回旋余地大,只要后期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单产和总产有望与去年持平。

 

  ——受灾区域集中。

 

  我国中稻分布范围广泛,从南到北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在东北稻区、西南稻区和长江中下游稻区,2019年种植面积约为3.04亿亩。今年灾情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湖南、湖北、安徽、江苏4省为主,由于该区域中稻正处于分蘖期,耐淹性强,对整体生产影响程度有限,成灾和绝收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河蓄洪区,占全国中稻面积比重不大。

 

  ——应对措施及时。

 

  灾害发生后,各地高度重视减灾工作,第一时间根据积水情况,采用机械排水或挖排水沟等方法,排除田间积水和耕层渍水,减少积水时间,退水之后及时追施速效化肥,促进植株恢复生长和高产群体构建。中稻生长后期可根据不同种植方式、品种和苗情,适当增施钾肥,加速籽粒灌浆。

 

  ——储备技术成熟。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