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赴西安交通大学探寻西迁精神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时间:2020-08-07 17:45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2020年7月13日至18日为期六天的长安大学“寻西迁精神,承爱国主义”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队员在实践中学习了历史,丰富了精神,锤炼了意志,收获颇丰。
7月13日下午13时,指导老师常明丰带领队员到达西交。进入西迁博物馆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西迁博物馆,并探寻西迁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大学主体从上海迁往西安,西迁人们胸怀大局,携老扶幼、义无反顾地踏上开往西北的列车,“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实践队成员在博物馆门前合影 实践队队员参加西迁博物馆中保存的铣床
讲解员给实践队讲解创新港战略布局 实践队学习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们的荣誉
14日上午9时,实践队在西交校园进行社会调研工作,对师生关于西迁精神的认知程度、个人理解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初步的调研。通过调研活动,实践队队员领悟到,“西迁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关于奉献精神的阐释,更重要的是我们当代大学要将这种“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内涵的精神财富,融入自己的生命当中。
实践队员做调研时记录
调研结束后实践队在西安交通大学合影
调研结束队员返回学校,下午14时一同观看了《西迁 西迁》音乐剧,感受着其中一字一句间所蕴含的老一辈敢于为中国西北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精神,并探讨了如今大学生要怎样学习以及如何将西迁精神具体到个人成长成才中,从而如何使西迁精神源远流长,尽显其中爱国主义的真挚情感,凝聚起民族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浇筑出全体中华儿女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根本价值取向。
实践队观看并讨论音乐剧的过程
7月15日早10点,实践队来到了陈永楠老师的办公室进行采访。陈老师说到:“在学生时代更多的是感染,当教师之后更多的是感受。”正是当年作为学生时,老教授们关于西迁精神的思想与理念的传输,才会使他们后来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以此为思考切入,获得鼓励从而克服科研、学术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困境。在访谈中,陈老师又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工匠精神”。在他看来,西迁精神带给当代学生在克服困难、突破瓶颈等多方面影响时,其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同时,陈老师给实践队队员和长大学子们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正确地领悟精神,密切关注国家的大事;二是融入西迁精神,要多去思考,从细节出发;三是谨记西迁精神给我们的启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践队都感触颇深,决心以国家与集体奉献为荣,扎实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
队员与陈永楠老师合影 实践队队员采访老师中
随后,实践队前往西交采访《西迁 西迁》音乐剧的主演叶宇皓。原创音乐剧《西迁 西迁》是以交通大学罗友慕教授家族四代人西迁六十年的奋斗历程和生命轨迹为主线,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地演绎出了一个家族六十年的情感、思想升华的心路历程,艺术地再现了西迁之路。主演与实践队队员分享了音乐剧筹备和演出的过程,也多次提到了西迁精神对交大人而言,不单单只是一句口号,相反在生活学习许多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交流结束后,实践队队员现场观看了表演,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跌宕起伏的音乐剧,让实践队真切感受到了六十五年前老一辈西迁人对事业、理想的热爱,以及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采访结束后实践队员于西交大音乐教育中心楼下合影留念。
交流会与采访现场 实践队参观音乐剧排练基地
主演演唱音乐剧片段 实践队在音乐教育中心处合照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