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四平市农业规模化发展提速增效

  推动乡村振兴,必要“定向突破”。近年来,四平市不断健全和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体系,指导规范土地流转,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增强土地吸纳能力,大胆尝试以规模化经营生产这一机制创新手段来撬动乡村振兴这块“巨石”。

 

  土地规模化流转激发活力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土地规模化、集体化经营,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位于梨树县梨树镇八里庙村的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说是四平市培育的早期合作社典型。经过9年的发展,合作社集约管理土地由最初的几十公顷发展到如今的700公顷,并且全部使用绿色有机肥,增加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打造梨树绿色大粮仓和农业特色品牌,成为“产业融合”的典型代表。该合作社与中国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县农业部门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承担多项农机、农业新技术田间试验、示范。其中,秸秆还田全覆盖技术改善了耕地质量,在培肥地力和黑土地保护中起到积极作用,该技术现已在全县大规模推展开来。看着成片绿油油望不到头的庄稼,该合作社理事长卢伟道出了多年来的心里话:转变散兵作战的方式,在规模化生产的前提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实是一条走得通的道路。

 

  因势而动,顺势而为,近年来,四平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大农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科学引导蟹稻共作等高效综合种养模式,让高效种养模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扶贫方面发挥作用。在伊通蟹稻公园,2500亩的水田和5000亩的旱田交相辉映,站在公园中心的观景台,彩色水稻拼成的“虾蟹伊通大米”稻田图格外壮观。合作社实现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旱田玉米执行保护性耕种模式,水田采用“水稻+蟹”的立体栽培综合种养技术,建立良性生态循环链,带动蟹稻产业发展。“规模化经营生产,有着三点好处,一是实现一棚三收,减少生产成本;二是带动周边农民到合作社就业,增加额外收入;三是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扩大合作社规模。”伊通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英斌说,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土地入股”的运营模式带领农民致富。

 

  农机规模化发展节本增收

 

  提到土地规模化流转,就不得不提农业机械化,在二者的相互促进下,四平市农机规模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展迅速,2019年,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在双辽市茂林镇盛满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一排排农机具整齐排列。“我们合作社现有各种配套农机具109台,从春播到秋收,合作社的480公顷土地全靠他们来作业。”该合作社理事长盛立国说。盛满种植合作社成立10余年来,通过入股、转包和托管、半托管等经营管理方式,实现耕地连片机械化耕种。为了跟上大趋势,盛立国还琢磨发明了秸秆定位掩埋机和真空低温玉米干燥塔,有效提高了土地效力,节约成本、增加收益。

 

  四平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农机装备制造业具有传统优势。全市农机工业企业已达3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康达”“顺邦”等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主打产品的农机生产制造企业逐渐在省内乃至国内市场占有重要位置。四平市以保护黑土地为宗旨,全力推广高效节约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扎实开展免耕播种和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探索推广不同区域保护性耕作主导技术模式,推进深松整地、免耕播种、机械收获、秸秆综合利用等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2020年全市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366万亩,新的农机作业技术推广有力带动了农机产业的快速发展。

 

  产业规模化经营提质增效

 

  果树葱葱、果实累累是记者走进伊通满族自治县伊美生态园的第一印象。伊美生态园隶属吉林省铠绎农牧业循环经济园区,建成高标准温室大棚303栋,占地60公顷,2019年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我们是孟家村的居民,今天全家一起来采摘火龙果、无花果,享受纯天然绿色水果的口感。”崔金艳一家从园区无花果大棚走出来,满面笑容地说。伊美生态园以樱桃为主,兼营油桃、苹果、李子、葡萄等十余种水果,形成了特色果蔬栽培、休闲采摘、旅游观光、满族餐饮于一体的农牧园区。该园区还实现多种化经营,大樱桃等热带水果下市后,上市李子等露地水果,露地水果下市后上市秋菜,同时园区内还培育各类果树苗木进行销售。“我们还将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发展理念,继续调整种植结构并扩大经营规模,带动周边农户和贫困户共同致富。”宝捷集团铠绎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伊美生态园园区经理温庆军说。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