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2)
时间:2020-07-21 15:01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面对疫情影响,吉林市地方政府、农业经营主体直面挑战,努力寻求发展新路。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农业供给侧改革“互联网+农业”的快车。
正如拼多多吉林总监刘铠说:“市委市政府领导集体出镜,为当地产品直播代言,在省内各县(市)区,蛟河还是第一家。解放思想之路畅通了,何愁打不开高质量发展之门?蛟河市长直播带货,不就为当地产品上行架起了一条天梯吗?”
通过上伸下延,连点成线,近年来吉林市构建了不同农业主体横向关联配套,纵向延伸拓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成功培植了玉米、水稻、木耳等深加工生态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双赢。同时,产业的发展,又为许多配套企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许多农业生加工行业已成为一地一区响当当的黄金产业和富民工程。
目前,吉林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33户,其中包括老爷岭、福源馆等5户国家级企业。这些企业也成为吉林市实现由“主粮区”向“优品区”跨越、“特色区”向“高效区”转变、“农品区”向“加工区”提升、“种植区”向“旅游区”扩能的主要内生动力。
一颗木瓜蕴含的全产业链发展
黄澄澄的木瓜挂在树上——原本只在南国才有的热带风情,却在吉林市出现了。
这一幕,如果你走进吉林市万昌镇吉林宇丰红果木瓜产业园就会看到。产业园运用日本“冷冻—还原—唤醒”技术,将木瓜、香蕉等热带作物种在东北。“南果北种”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带孩子来看看木瓜的生长,亲手摘下来品尝,别有一番滋味。”市民吴海说。
产业园的投资方是万昌镇的大米加工龙头企业宇丰米业。在企业车间里,董事长杨宇峰指着从瑞士引进的封装设备说:“全自动无菌,一天可以封装400吨。”为把好米卖出好价,杨宇峰花费了很大精力。
“虽然一棵木瓜树每年能带来2000元纯利润。但这还不够,为拓展收入渠道,我们还投资建起芦笋生产基地。”杨宇峰说。
1200亩的地块上矗立起1000多栋大棚,宇丰米业冰水预冷生产线生产的冰鲜芦笋远销海外;芦笋罐头等深加工产品产业升级项目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而在距离芦笋基地十几公里的卓远植物工厂内,无土栽培的小番茄、水果辣椒长势喜人。这里的植物生长由智能设备控制,温湿度、光照全部由电脑程序调节,效益是普通日光温室的5倍。企业负责人李丛东说:“我们从荷兰引进相关技术,一年四季都能生产各类无公害蔬菜。”
像这样距离主城区近、土壤地力肥沃、温泉资源丰富的区域,但单单依靠农业,优势很难全面释放。打优质农业牌,唱三产融合戏,成为吉林市这些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抓手。“依托乡村优势建立的各大企业,每年能解决1万多名村民的就业,人均增收5000多元。三产融合会让农民收入增加的更多。”万昌镇的相关负责人对前景充满信心。
昌邑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被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成功召开;位居全国乡村振兴新闻传播影响市级百强城市排名第二位……吉林市正在阔步构建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而吉林市人对于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认知是:两者不仅仅体现在机器换工或者规模大小,最重要的是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全链条优化整合,从而尽可能减少生产经营过程的不确定性,提高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实现节本增效与优质农产品供给齐头并进。
“在特殊时期,仍然能做好春耕春管,让农业升级发展,”吉林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科技的注入……多年以后,回望2020年,你一定会发现,这必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起跳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