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德宏:就业扶贫促增收 铆足干劲奔小康

  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基,做好就业扶贫工作,事关贫困群众切身利益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大局。一直以来,芒市紧紧围绕上级有关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始终将促进就业与精准脱贫相结合,以促进就业创业为抓手,以增加收入为核心,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两条主线推进工作,全市就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技能培训强本领宽路子 

 

  “扶志”是基础,“扶技”是关键。芒市人社局坚持以技能培训促转移就业,根据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和就业意愿,科学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匹配培训资源、分配培训任务、落实培训资金,依托职业学校、培训机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实施分类培训;抓住农闲时节,抢抓时间积极组织技能培训,以技能促就业,以就业促脱贫,确保有培训意愿的农村贫困劳动力100%参加培训。据统计,今年1至5月,全市完成劳动力培训4910人次,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培训890人次。

 

  芒市镇松树寨村芒晃村民小组地处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傣族聚居村寨。近年来,在州和芒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芒晃村改变发展思路,发展乡村旅游,部分村民依托居住在城边的优势,通过开办农家乐走上了致富路,村民杨玉所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了解到,2014年,杨玉所家因缺资金、缺技术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由于家里田地少,夫妻俩只能选择到城里务工,所挣工资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得益于芒市的就业扶贫政策,杨玉所参加了人社局组织的“德宏特色菜制作”培训班学习,并取得合格证。2017年,她和丈夫张永全在家里开办了全村第一家餐馆,取名“张小二农家乐”,主营傣族风味,酸牛肉、木瓜鸡、鱼撒都是餐馆的拿手菜。走进张小二农家乐,一栋富有傣族特色的3层楼房映入眼帘,院子里的桌椅、绿植放置得井然有序,当天虽然不是周末、节假日,顾客却也不少。煮饭、切肉、炒菜,夫妻俩在灶台边忙得不亦乐乎。“自从开了农家乐,在家就能挣钱,这几年平均每年收入10来万,较以前打工翻了几番,日子越过越好了。”

 

  如今夫妻俩将农家乐经营得有声有色,对今后的生活充满憧憬。杨玉所表示,再赚一些钱就重新改造一下餐馆,以后的生意会越来越红火。

 

  扶贫车间稳就业促增收 

 

  扶贫车间就业门槛不高、工资相对稳定,是十分有效、可持续的脱贫模式。近年来,芒市人社局和芒市扶贫办根据本地用工实际和就业市场需求,广搭就业平台,积极与德宏小匡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德宏亚飞龙商贸有限公司、云南省业勤服饰有限公司等当地优质企业合作,建设4个就业扶贫车间,创造600余个工作岗位,已有70名建档立卡劳动力通过扶贫车间实现就近就业,从而实现了稳定脱贫。据统计,今年1至5月,全市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14743人,其中新增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4130人。

 

  在云南业勤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完成裁剪、缝制、锁眼钉扣、成衣检验各道工序,车间内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到这里上班一年多,一切都挺好的!多亏了政府实实在在的就业扶贫政策,我家才能成功脱贫出列。”2019年2月,家住芒市江东乡仙人洞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段应顺接到了村干部发来的招工消息,报名被录用后便在业勤服饰的扶贫车间开始了朝九晚六的上班族生活。“我平时主要负责成衣的检验工作,正常工作时间平均一天可以检验140件左右,加班的时候可以做到160件左右。工资以计件的方式发放,多劳多得,每个月可以拿到2300元到2700元,家里的生活费够用了,日子越过越幸福。”段应顺表示,她对现在的生活状态非常满意。

 

  车间的另一边,服装缝制组的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勐戛镇芹菜塘村建档立卡户杨春娣在工位上娴熟地完成指定的缝纫工序,如果不是一副放在一旁的拐杖,没人会注意到她的不同。由于后天性的小儿麻痹,导致她下肢变形、肌肉萎缩,行走需要靠拐杖辅助,因此固定的工位、简单的手部工作对于腿脚不便的杨春娣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岗位。别看杨春娣腿脚不便,做起活来一点不比普通员工差,她每天能完成90件左右的成衣缝制工作,一个月下来能有2000多元的工资。“我和丈夫都有肢体残疾,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非常困难。多亏了政府帮扶,去年5月推荐我到这里上班,现在收入稳定,日子好过多了。”杨春娣高兴地说。和段应顺、杨春娣一样,芒市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在就业、扶贫部门的帮助下,纷纷实现了稳定就业,走上了致富路。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