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水稻丰收
时间:2020-07-15 10:55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日期:2020-07-15 来源:南方日报 浏览:191 “稻客”南下
惠州早稻机收率达96.2%
今年夏收,北方“稻客”依然是惠州水稻机械收割服务中的主力军。
日前,记者在铁涌镇溪背村看到,当地正在进行忙碌的水稻收割工作:广袤的稻田里多台收割机轰轰作响,仅一会功夫,十几亩稻田的割稻、脱粒、扬场、稻谷入袋等采收程序便全部完成。
“3亩5分田一共245元,扫二维码付款吧。后面再稍等下,还有三个人排队。”周艳夫妇是从河南出发来到惠州收割水稻的“稻客”之一,这是夫妇俩南下服务的第三个年头。周艳告诉记者,夫妇俩上周三来到铁涌,已经工作快一周,“现在每亩服务费在70元左右,比往年略低,不过每天从早忙到晚,一单又一单。”
一辆卡车、一架收割机是“稻客”的标配,周艳夫妇俩也不例外,他们还随车携带了行李和厨具,大多数时候,吃住都在卡车上解决,“下一站要去江西,然后一路向北到吉林或黑龙江,年底时候再南下。”周艳说。
大批“稻客”南下惠州服务水稻收割,已成为惠州农业产业机械化作业的常态。当前,不仅在惠东,博罗、惠城等地的水稻夏收工作也均由机械完成。作为珠三角农业生产大市,惠州农业机械化利用率不断提高,已走在全省前列。
数据显示,惠州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6.36%,其中机耕率达到98.49%;本地农机服务组织69家,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到49524,全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11.11万千瓦。
“在全面机械化覆盖下,早稻收割工作将于7月底前全部完成。”惠州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科科长宋建龙介绍,截至7月10日,该市收获早稻面积15.8万亩,其中机收早稻面积15.2万亩,早稻机收率达96.2%。在此期间,开展作业的本地收割机约1200台,外省(市)到惠开展跨区作业的收割机约2300台。
技术革新
水稻“立体种养”创亩产新高
近年来,惠州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开展特色农业技术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日前,在惠城水口海纳水稻基地举办的一场测产活动中传来好消息:“立体种养”模式下的稻田,由原来普通稻田产值3000—4000元/亩,产值普遍翻倍到10000元/亩,突破稻田产值天花板,有效解决了传统稻田经济单产低下问题,带动农民高质量增产增收。
据了解,“立体种养”模式是充分利用立体空间的一种水稻种植方式,其通过稻渔共作、稻虾共作、稻鸭共作等方式大大增加了稻田附加值,是稻田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也是有机水稻种植的试金石。
“在此次测产之前,‘立体种养’模式中的稻田鱼已全部收获,鱼肉亩产70余公斤,全年两造种养下,亩增收水产产值7000多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广东海纳农业研究院副院长黄庆表示,通过开发立体农业,可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缓解人地矛盾,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同时,也可缓解残留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的压力,实现环境与发展“双赢”。
“生态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绿色生态发展的有效途径。”惠州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农作部部长祝升直表示,该中心还在积极推动菜禽轮作这一种养新模式,该模式利用种菜后留在田地中的尾菜叶、尾菜头,作为养殖三黄鸡、麻鸡等家禽的饲料,将叶菜残余变成资源,实现废物循环利用。
“我们将以点带面带动当地农户,力求实现农业绿色生态发展,助力惠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祝升直说。
科技助农
“智慧农业”让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除了种植技术革新,全新的农业智能装备也正在惠州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
同样在水口这场水稻测产活动中,无人机直播技术的水稻产量成绩亮眼。现场测产结果显示,水稻机械插秧、精量穴直播、无人机直播等种植方式下,无人机直播的水稻折干谷亩产最高,达到433.4公斤/亩。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湟源多措并举为养殖业护好航
- 下一篇:连江:党建联盟助力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