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保健品真能让老年人老有所依?(2)

  当然,这些活动仅仅是“热身”。从工作人员的笔记中记者发现,他们还与老年人分享了“见字如面”中白血病患者李真的故事,提出“健康能够深入人心”的希望。

 

  “其实,这些都是销售人员的套路。”一名执法人员介绍,向老年人集中销售保健品(或食品),一般会先采用免费体验或打卡送鸡蛋等方式来招徕老年人,并让他们养成天天打卡、进店体验的生活习惯,接着开始介绍保健养生知识,在此过程中还借用一些央视报道来彰显其说法的权威性。待拥有“粉丝”后,才开始推销产品,而这些产品的价格往往比同类产品高出许多。“颇有些放长线钓大鱼的味道。”执法人员说。

 

  销售人员这样的做法,实质上是利用了部分老年人感情空虚、渴望亲情友情的心理“乘虚而入”。从1987年开始,我市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至2017年年末,全市有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4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4.3%,也就是说,几乎每4个人里就有1位老年人。有的老年人因子女忙碌无暇陪伴,有的是子女在外地工作而处于“空窠”状态,有的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独居老人,再加上身体机能老化、日常生活单调,老年人也希望找到“组织”。由此,一开始打出“免费”幌子的“健康家园”“养生馆”,正好契合了这部分老人的需求,成了他们的活动场所。

 

  市民王女士(化名)在帮母亲整理房间时,发现床底下藏着一箱箱的保健品,许多已经过了期。王女士初步估算了一下,这些保健品花费了母亲7万多元。并没有食用的需要,为什么还要买这么多保健品?母亲表示,销售员小伙子很热情,她是碍于情面才买的。

 

  而刘伯伯面对儿子的责问时,毫不客气地反问道:“你们给小孩买100多元一罐的奶粉,一买就是一大箱。难道就不允许我们老年人花自己的钱买羊奶粉?销售员对我很贴心,为了帮他们完成业绩,我多买一些也是甘心的。”

 

  当保健品遇上集中会销

 

  在网上,甚至有网友提出,年轻人花几百上千元买减肥产品也未必有效,却很少听说查处减肥产品。老年人同样是花钱买保健产品或食品,有时候价格是高了一些,却收获了关心、照顾,为什么要查处这部分保健产品?

 

  确实,赛尔富得本身并没有错。它上面清晰地标注着自己的品名、成分乃至性质——植物饮料;哪怕只是饮料、它每瓶30毫升的容量售价却高达475元,在物价市场化的背景下并不算违法。而且近年来宁波针对老年人市场集中销售的保健品,假冒伪劣现象几乎见不到了,销售者卖的基本是合法产品。

 

  “在实际查处的案例中,对老年人进行集中会销行为的保健食品销售,主要问题是虚假宣传。”据执法人员介绍,所谓会销,指以集中会议的方式,寻找特定顾客,通过亲情服务和产品说明会的形式销售产品。会销只是一种销售方式,并没有违法,但在会销过程中,将保健食品或普通食品吹嘘得神乎其神,有“治疗”“治愈”功能,甚至有防治“未病”的功能,这就构成了虚假宣传。

 

  不过,由于虚假宣传主要以口头方式传播,要取证并固定证据有很大的难度。“老年人会销宣传的对象是老年人。在集中会销时年轻人是进不去的,即使是老年人,如果是生面孔,也很难打入会销阵营。”海曙区银龄志愿者王先生多次“探营”那些“养生馆”,发现有些商家甚至要求查看身份证。

 

  “虚假宣传比较常见的证据是影像资料,不过在实际查处的案件中,这些证据没有一件是通过老年消费者提供资料而获得的,这与老年人取证意识不强、手机拍摄技巧不熟练以及会销现场工作人员警惕性高有关系。”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多位办案人员,都表示取证是最大的难点。

 

  部分不法销售商巧妙规避直接针对产品的虚假宣传,也让取证难上加难。“产品不直接讲功效,而是讲成分。比如一款富硒产品,45分钟的课中,只有5分钟讲产品,剩余40分钟都在讲硒的功效。再比如红景天软胶囊,只讲红景天的中医理论和功效作用。”办案人员说。

 

  但这样确实很容易对老年人造成误导。去年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老年保健品位居热点第一。随着“权健”事件发酵,部分老年人对会销保健品等不再信任,近期我市此类投诉也有所增加。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