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成了平谷桃农“新农具”(2)
时间:2020-07-06 11:26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王丹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对于平谷果农而言,这条路是电商的路,“网”路宽了,快递成本低了,果农的生活开始“富”了。
变的不仅仅是收入
生活也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王辛庄镇许家务村的64岁桃农王淑华,通过直播曾一次销售 96箱大桃,成了村里的卖桃“明星”;范瑞平大姐,在平台发了条短视频,一夜播放量21万次;国庆70周年的“国桃”种植户之一的胡殿文妻子崔凤玲,也通过电商培训,把家里的精品桃全部线上销售,微信、抖音、快手无一不会,还带动全村中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线上销售果品的热潮……
“桃分级了,说明桃农注重讲诚信。客户真正能吃上好的平谷大桃,没有试错的成本,愿意付出相应的价值。”王丹说,在她观察看来,电商之路给果农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收入上的,甚至是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的转变。
她举例说,王辛庄镇的范瑞平大姐,原来一直很内向,甚至比较自卑,不爱说话,和别人讲话老看着地面,拍段短视频也很害羞,不敢出镜。但这两年通过培训做起了直播,把大桃通过这种方式卖出之后,整个人都发生了改变,“范大姐变得特别开朗、大方和自信,她是高中毕业,现在文案编写能力进步非常大,她有了一万多的粉丝。大家平时开玩笑说,大姐们在家里的地位都变了。”王丹说。
“我们2018年上课的时候,还给大家提供微信宣传文案、图片,教大家怎么直接复制就可以发送了,今年已经没人用我们的模板了,一个个比谁玩得都溜,都自创文本了。”对于新电商之路给平谷果农们生活带来的实质性变化,王丹看在眼里,既兴奋又满足。她说,对于她自己而言,这更多的是一种情怀。疫情期间,她和团队依旧坚持做着线上培训。“我们就怕平谷的果品滞销,但事实上依旧卖得热火朝天,价格也没有受疫情影响而波动。”王丹笑说,手机真的成为了平谷农民的新农具,“我现在都不敢看我朋友圈了,哪儿哪儿哪儿都是卖桃的。”文/本报记者 林艳
延伸
“网路”拓宽 大桃热卖
2018年王丹带着团队到处讲课时,平谷南独乐河镇60多岁的张淑文大姐,特别喜欢站在村委会门口的大树底下晒太阳,心想:“我也学不会,还不如在这儿聊会儿天。”后来,张大姐的邻居通过培训把自家的桃全部通过电商渠道卖了,由于不够卖把张大姐家的桃也一块卖了,张淑文突然意识到,这一基本零成本的付出,就能让桃大卖。从去年开始,王丹团队培训到哪儿,她跟到哪儿,一节课不落。张大姐的微信朋友圈原来不到10个人,现在抖音、快手,一并引流到微信,已经有100多位忠实客户粉丝,去年大桃卖了400多箱,用她的话来说,“走路都带风,特别知足”。
在南独乐河镇,像张大姐这样的果农并不少见。过去,在平谷卖桃有着东半部和西半部“分水岭”之别,由于西半部路靠近高速、路更通,果农年龄也相对年轻些,电商观念起步早,大桃一直不愁卖;而南独乐河镇,则位于东半部,一般要靠大车进来收桃,果农们的电商观念也起步慢。因此,在平谷西半部电商卖桃已热火朝天的时候,东半部却相对安静。但是这两年却开始发生了转变,南独乐河镇加入电商直播阵营的果农越来越多,王丹培训用的100多人的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
据镇里统计,通过区商务局物流的引入及电商培训的实施,大桃的快递量呈阶梯式爆发增长,电商发货量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通过电商渠道,果农人均增收达到了30%以上。经过培训,仅南独乐河镇北寨村一个村2018年的快递量为每天800单,2019年直线升至3000单左右,今年达到了5000单。新电商手段的习得,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巫山县培石乡提升人居环境 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 下一篇:种植再生稻脱贫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