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储粮守护“大国粮仓”(2)
时间:2020-06-23 20:12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在智能化粮库建设方面,国家下了很大的功夫。“几乎全国的中央储备粮库系统都加入了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来保障质量安全。2019年的全国粮食大清查,已经成功运用了该技术。”中国粮油学会储藏物有害生物防治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鲁玉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不仅如此,张忠杰指出,通过粮堆温湿度等数据挖掘分析,还可以对储粮粮情云图动态变化、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分析,起到类似天气预报的作用。
加大科技和人才的投入
促进农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是一项永恒的工程。在这项工程建设里,仍有许多地方亟待完善。
“我国粮食储备横跨七个生态区,各区气候差异性较大,中央储备粮管控已经做得很好,现在要解决农户储粮问题。比如今年小麦夏收,正好处于温度高、湿度大的时候,如果农民的储粮设施很落后,就会造成严重的粮食损失。”吴文福指出,按照往年统计数据,损失在10%左右,这个数字巨大。比如,吉林省粮食产量是700亿斤,损失10%就是70亿斤,这相当于宁夏粮食的年总产量。
在减少粮食劣变方面,鲁玉杰表示,品质劣变的机理还未完全掌握。“以前我们都是研究单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温度、湿度等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这方面还应加大研发力度。”
在储粮虫害防治方面,磷化铝化学药剂面临禁用,开发新型药剂需要理论基础的突破,不可能短时间内实现,围绕磷化铝替代的技术研究成了难啃的“硬骨头”。“可见,我们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建议国家投入更多资金支持粮食科学的基础研究,呼吁科学家大量开展这方面研究工作。”鲁玉杰说。
除了粮食存储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粮食存储方向也在向“绿色、生态”的方向发展。在鲁玉杰看来,未来的大方向肯定是采用生态防控的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绿色储粮。
实现以上目标,靠的是人才。“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精神一直在粮食行业里传承,但是基层严重缺乏从事粮食行业的人才。“应该加大粮食储藏方面的人才培养力度,并对广大基层粮食保管员进行系统化培训。”张忠杰指出。
在吴文福看来,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那就是大家不把粮食当成宝,粮食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相比日本优质大米一斤可以卖到百元以上的价格,我国消费者对待粮食的态度是把它当作一种最低的消费品。“因此,亟须提高粮食优质品率,提升粮食的价值。”
“吉林省在’吉林大米‘品牌打造中进行了尝试,也尝到了甜头。”吴文福介绍,吉林省率先制定优质稻谷5T过程管理标准体系,以此将信息、管理和全链条生产打通和融合,以区块链、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为手段,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追溯粮食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战略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变。
“未来,我们一定要从粮食的种(子)、种(植)、收、购、储、加、销全链条关注粮食的生产与消费,实现全程可追溯。让粮食储运真正实现绿色、生态、低碳、保质,用科技护好’天下粮仓‘。”张忠杰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