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分餐应和“饭前洗手”同样宣传(2)
时间:2020-06-10 10:02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我赞同使用公筷,但是特别难执行。”28岁的高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他认为在家里吃饭是一大家人温馨和睦的体现,家人之间使用自己的筷子相互夹菜非常普遍,如果也分公筷老人心里可能会不舒服。如果是在外面和朋友聚会,同样会面临情面和效率等问题。
北青报记者先后3天选取了100组路人,对其进行了街头采访。从结果来看,在家不使用公筷的原因分别为“一家人没必要”“不习惯”“太麻烦”,而外出就餐不使用公筷的原因分别为“餐厅没有主动提供”“大家都不用”“不习惯”“亲朋好友没必要”。
对此,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务部院感办兼传染病管理科主任黄靓医生告诉北青报记者,新冠疫情期间,有些病毒感染者是通过聚餐或密切接触感染,感染人群往往是整个家庭、整个家族。围桌共食、不用公筷,这种就餐方式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给病毒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除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其他传染病如慢性乙型肝炎、细菌性痢疾、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等都存在家族聚集性的特点。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发达国家发生率通常低于30%,我国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为40%-60%,且各地区分布不均,呈家族聚集现象。幽门螺旋杆菌主要是通过口-口(共用餐具、洁具)传播,如果家中亲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就可能会在合餐的时候发生传播,致使其他家庭成员感染。
黄靓表示,很多人以为使用公筷,是防止别人把病传染给自己,其实使用公筷最大的作用,是防止可能的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比如一家三口中,有人有幽门螺杆菌,只要患者使用公筷,即可切断传染。
此外,儿童常见的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6岁以下的孩子免疫功能低下,更易因共用碗筷导致病毒交叉感染。
建议
公筷、分餐应和
“饭前要洗手”一样宣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健康所教授杨月欣表示:“长期以来,分餐并不在学生的卫生教育课本中,不在成人的健康生活方式教育中,不像‘饭前便后要洗手’一样被广泛宣传,这表明我们的全民健康教育还需要长期努力。”
杨月欣认为,目前我国有对公共餐饮卫生安全硬件和软件的要求,但缺乏对顾客和餐饮服务管理的相关制度规定,无法形成有效约束。同时,政策、场所(包括学校、社区、幼儿园等)、媒体网络、专业团体以及厨具制造业等支持性环境的营造也很重要。
“难就难在没成习惯,少数和小众的影响力是不够的,只要养成习惯,小众变大众,就不觉得难了,大家都自然而然养成良好习惯。”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毅表示。
“家庭可以先从餐具分开做起,各人有各人的筷子、饭碗、杯子、勺子,就像各人有各人的牙刷一样,再从各人有各人食谱,分量种类各不同做起,餐馆可以监督实施,另外宣传入眼、入耳、入心,更新观念,公筷是尊重和爱,是负责任的保护。” 朱毅说。
随着各地倡导公筷、分餐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政策层面上,更多的地方标准、行业指南陆续出台。
|
- 上一篇:重庆餐饮消费复苏超九成 创新转型渝企获新机
- 下一篇:减肥“欺骗餐”,到底欺骗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