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完胜 脱贫攻坚 生态扶贫 绿富同兴(2)
时间:2020-06-08 18:02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退耕还林奖补、荒山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增值提效和特色林产业增收“五大项目”,在治山治水过程中全方位提升贫困群众的政策性收入、劳务收入和资产性收入。 森林管护就业让贫困户挣薪金。 48岁的闫晋军,曾是娄烦县娄烦镇范家村的贫困户,为了生活东奔西走。 如何甩掉“穷帽子”?闫晋军是愁在眼里,急在心里。2016年底,经过自愿报名、村委会推荐、镇政府考核面试,闫晋军成了一名护林员,每年可收入1万元。 每天一早,闫晋军戴上红袖标,背上干粮,开始巡山护林。春季气候干燥,检查野外乱用火情况是他的重点工作。 在闫晋军心里,护林员不仅守望着一片片的绿色,保卫着一方生态,也守护着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他说,在家门口当护林员,赚钱顾家两不误,自己很珍惜这份工作! 一人护林、全家脱贫。58个贫困县聘用3.08万贫困护林员,年均工资7000多元。 特色林产业铺就脱贫绿色路。 安泽拥有丰富野生连翘资源。进入4月,连翘花竞相怒放,群山尽染、遍地金黄。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当地的策略是在“连翘花”上做延伸,在“连翘叶”上求突破,在“连翘果”上深挖掘,让小连翘“撬”出大产业。目前已开发连翘茗茶、连翘食品等一系列产品。村民们戏称,家有连翘树,不愁儿媳妇! 在冀氏镇马寨村,只要有空,60岁的张天柱就到山上查看连翘长势。今年3月,山西药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发布,这让老张满怀憧憬。去年,他靠采连翘叶收入近2万元。 懂“绿”护“绿”用好“绿”。在山西省一大批乡村利用森林资源和林地空间资源,发展林下种养、康养旅游等生态产业,让每一片林地变为群众的“绿色银行”。 壶关县桥上乡大河村,深处太行峡谷,溪流相汇,绿野交织,森林覆盖率高。 绿色吸引力,脱贫新动力。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大河村聚焦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全村有农家乐123家,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带动周边千余人吃上“旅游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地旅游还未彻底恢复。“护好绿水青山,就是护好了‘金饭碗’。这几年,乡村美了、游客多了,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面对未来,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周信心满满。 探索群众参与激发活力的新机制 ——瞄准难点堵点,深化改革创新,使贫困群众成为生态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 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是山西省创新生态扶贫机制的一大创举,让靠山吃不了山的市县有了新抓手,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打开了新通道。 作为一种新的扶贫理念与手段,生态脱贫还有诸多潜力可挖。 挖掘潜力靠什么?靠改革、靠创新。 实践中,山西省在林权制度改革、市场化造林、资产性收益、盘活资源等领域,大胆改革、主动创新,把贫困户最大程度组织到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释放生态扶贫带来的强劲活力。 素有“三川十塬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之称的大宁,生态脆弱和贫困高发在这里叠加。 寻求突围的大宁,通过实施购买式造林,让群众在兴林增绿中脱贫致富。2016年以来,全县完成购买式造林21.67万亩,群众获得劳务收入6573万元。 伴随“购买式造林”带来的“双收益”,大宁又试水将“购买式造林”模式拓展到乡村建设领域。县委书记王金龙表示,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动改革不断深化、升华,让群众享受更多生态扶贫叠加“红利”。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林业,探索小农户和现代林业有机衔接机制是大宁改革的一个方向,主要依托培育林业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培育发展花卉产业基地“两条”路径。两年来,已累计为1658户、4569口贫困人口资产性收益分红411.41万元,提供就业岗位47个。 路子对了,机制活了,生态扶贫效应频频释放。 石楼,东依吕梁山,西濒黄河水;沟壑、黄土、荒凉曾是这里的容颜。如今这里借势生态扶贫战略,激活绿色力量,托起增收希望。 “党支部+造林合作社”模式是该县的创新探索,被誉为“吕梁造林合作社的升级版”,特点是“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沾”。目前全县5万多贫困人口从中获益。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陕西:实施“两藏”战略 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 下一篇:果蔬产业助省级贫困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