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标:设施蔬菜“两减”技术回馈大地
时间:2020-06-08 17:08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日期:2020-06-08 来源:中国科学报 浏览:234 2020年是农业农村部“减肥减药”行动实施的最后一年。根据“两减”行动目标,我国化肥利用率和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将达到40%以上。
近日,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和模式以网络观摩会的形式发布。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下简称蔬菜花卉所)牵头、联合国内29家科研院所及农技部门联合实施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现了化肥减施30%~40%,化肥氮利用率提高15.4~25.6个百分点;农药使用量降低38.2%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15.5个百分点;蔬菜增产4.1%,增效高于5%”。项目负责人、蔬菜花卉所研究员李宝聚说。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吴孔明、邹学校、张福锁等组成的专家组认为,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及区域性减施增效模式先进、经济、实用、高效,将有力促进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化的发展。
设施蔬菜肥药过量施用严重
我国设施蔬菜面积近6000万亩,产量2.5亿吨左右,年产值6000多亿元。日光温室1500万余亩,塑料大中棚近2500万亩,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占设施蔬菜总面积近70%。
然而,长久以来我国设施蔬菜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严重,大水大肥成为生产中的常态,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威胁我国设施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宝聚介绍,一方面,化肥施用量过大,设施蔬菜亩均化肥养分用量是全国农作物亩均化肥养分用量的4.1倍。投入肥料养分比例严重失调,氮磷钾肥亩均施用总量分别超出推荐量1.2、5.3和1.0倍。这导致了严重的土壤问题。
另一方面,设施蔬菜病虫害严重。我国以日光温室与塑料大棚为主,温差大、湿度高,病虫害与连作障碍严重。这导致了农药施用量大,防治蔬菜病虫害药剂不合理施用,以及抗药性的产生加大了用药量。化肥农药施用过多、安全风险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大力推进设施蔬菜化肥提效、农药减量控害,2016年,在原农业部大力推动下,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科技研发专项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作为“十三五”第一批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启动实施,“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位列其中。
集成技术模式“两减”效果显著
李宝聚介绍,项目实施4年以来,形成成熟共性技术46项。其中包括减肥技术13项、专业新型化肥产品7个、减药技术15项、专业新型减药产品5个、水肥药协同共效及高产栽培技术6项;以东北寒区、西北干旱区黄淮海与环渤海暖温带区、长江流域与华南亚热带多雨区设施蔬菜为研究对象,筛选集成区域性技术模式25项。
一些有关农药化肥实际施用过程的老问题、难问题也在团队的协作下得到了科学的解答。
李宝聚介绍,现有农药利用率评价方法主要有4类,根据农药沉积率、沉积回收率、作物吸收率这三类应用的比较多,根据防治效果评价应用的比较少。
设施蔬菜地上病害多为气传病害,病原菌存在于设施环境的空气、土壤、作物、棚膜、墙壁表面等,农药利用率不能通过简单的沉积率或作物吸收率来评价。
为此,他们建议,设施蔬菜农药利用率评价,应结合空间(空气、作物、地面等)杀灭效果进行,即根据农药对病原菌杀灭效果评价农药利用率。
又如,他们对我国 26 个省市 12 个科 39 种蔬菜土传病害进行长期监测,彻底探明了设施蔬菜土传病主要种类,包括原真菌43种、卵菌9种和细菌5种,以及新成灾病害 7 种。
项目组深入生产实际中发现,设施生产解决了产业需求,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高湿病害问题。传统喷雾施药在阴雪雾霾天气中解决不了高湿病害,事倍功半。露地作物通过高杆打药机、无人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轻简施药,但这些设备无法应用于国内的设施蔬菜生产。
“生产中急需轻简化打药方式。”蔬菜花卉所副研究员谢学文介绍,粉剂曾经是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其良好的扩散性能和穿透性能。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期,粉尘法施药技术在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