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北碚:渠乡转身绘出七彩乡村
时间:2020-06-02 11:54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日期:2020-06-02 来源:华龙网 浏览:153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1日 17 时讯(记者 李天春)“问渠发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横空出世的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如今,红旗渠已成河南省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在重庆北碚区柳荫镇,也有14条人工水渠,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总长在43公里左右,保存完好的水渠还有30公里,被广大网友称为重庆的“红旗渠”。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柳荫镇的水渠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正在华丽转身,为乡村振兴增加靓丽的色彩。 长虹卧波润良田
“长虹卧波,气势非凡”,很多网友第一次见到柳荫镇的水渠,禁不住发出如此感叹。
水渠,对于“90后”、“00后”或者比较陌生,但是却是“70后”、“80”后的集体回忆。在水源匮乏的年代,水渠成为输水的重要渠道,灌溉了一个又一个地方的万亩良田。
柳荫镇的水渠也不例外。
上世纪七十年代,柳荫镇常年干旱,农作物收成惨淡,农民生活极为贫苦。但村民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愚公移山”的不屈精神,以“人定胜天”的决心开始了这项宏伟工程。
因为水渠,柳荫镇也成为重庆的“渠乡”。
柳荫镇明通村五社的王吉勇,今年66岁,是柳荫镇的水渠修建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当地人称水渠为渡槽,王吉勇亲自参与修建了一条支渠的石孔,对水渠有特别深的感情。“那个时候,没有大型机械,全肩挑背磨,大家硬是把水渠修好了。”他走在水渠上,当年热火朝天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柳荫镇的水渠,有2条干渠,12条支渠。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村民们开山凿石,徒手搬运,历经10年苦战终于竣工,如同一根根的毛细血管,引来金刀峡胜天水库的甘泉,将全镇的良田沃土全覆盖。
一鸣惊人的颜值
一般而言,水渠是修建在地面。但是,柳荫镇的水渠却是悬空而建,像是一座石拱桥,最高处与地面落差超过50米,是不折不扣的“空中水渠”。
人工水渠,是柳荫镇的重点水利工程,更是村民坚忍不拔的人文精神的象征。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山坪塘、蓄水池多起来,引水管道遍布全镇,柳荫镇的水渠完成历史使命,但是从未退出人们的视野。
“闲”下来的水渠能够做什么呢?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柳荫镇的水渠开始“复苏”,在一个又一个网友的镜头和笔端下,成了重庆乡村旅游的打卡地。
王吉勇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主动性,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参与修建的水渠,竟然会成为“网红水渠”,真应了那句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水渠自修建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对于柳荫镇的水渠价值利用问题,北碚区的相关部门一直在思考,柳荫镇党委和政府一班人也在谋划,村民们也在群策群力想办法。
“原生态”、“美丽乡村”、“人文精神”,这些都是汇聚到水渠身上的独特“标签。
“石栈通星汉,银河落水渠”。
经过反复论证,柳荫镇决定把水渠的“颜值”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用怀旧情感和人文精神作为支撑点,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水渠的价值再现
借助水渠发展乡村旅游,柳荫镇定好“舤向”,决定把东升村打造成乡村旅游示范点。
为什么选择东升村?
原因很简单,东升村是北碚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有3公里长的水渠保存完整,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与水渠形成的“长虹卧波”交相辉映,作为全市唯一一个乡村在四川美术学院罗中立美术馆展出,是一个“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地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