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枝代表的两会建议,折射出跨境电商“绕过”配方奶粉国家注册制度的隐忧(2)
时间:2020-05-25 09:54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人民日报》上述报道预测:从2018年1月1日起,在我国销售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包括通过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必须依法获得产品配方注册证书。届时,获得产品配方注册证书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名单,将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对外公布。
然而就在当年(2016年)的10月,《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就已经推出、施行,《人民日报》预测的2018年元旦也已经过去两年,而跨境电商销售的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至今仍无需获得配方注册证书。
进口奶粉“跨境购”市场乱象
就在“中国奶粉新政”推出后不久的2017年3月,央视财经《消费主张》曾报道: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的6个品牌奶粉与国产奶粉同时接受国标质检,结果国产奶粉全部合格,而6款“洋奶粉”中的4款没能达到国家标准。而仅在2019年一年,就有42款来自国外的牛奶、奶粉等乳制品因质量问题,登上了国家进口商品的“黑榜”。
据业内人士介绍,跨境电商的货物进口流程是:电商企业--国外统一采购商品--通过空运、海运等方式--运达保税区--存放制定的海关监管保税仓内--消费者网上下单--电商企业根据订单将商品打包--办理海关、检验检疫等通关手续--以个人物品的形式申报出区,并代缴行邮税--物流企业将邮包派送到消费者手中。
根据这一流程,电商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只扮演采购中介的角色,严格来说并不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负责。
因此,跨境电商的进口奶粉,也被业内俗称为“检疫不检验”,它不但规避了中国政府严格的配方注册审核,还规避了对生产工厂的加工现场审核、规避了产品的入境检验、规避了对产品的月月抽检等。
而国产奶粉和通过一般贸易进口的进口奶粉,上述审核和检验的流程步骤一个都不能少——不仅检验的项目多出很多,频次也要高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没有通过国内配方注册的“洋奶粉” ,绕过监管、“一路绿灯”的闯进了国内市场,也带来了跨境电商代购奶粉的质量风险隐患。
这其中典型的案例是2018年全球第三大乳企“法国兰特黎斯集团”旗下的卡翁喜丽雅乳品厂,生产的奶粉被发现感染了沙门氏菌,导致法国喜丽雅(Celia/Celi),美国赐多利(stolle),韩国妈咪爱(OFMOM)这三个奶粉品牌的配方注册不被我国批准,难以进入中国市场。但仍有不良商家利用部分国内民众迷信国外奶粉的心理,以跨境电商代购为途径,将类似的产品输入国内。这些通过跨境电商途径进入中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脱离了中国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给消费者带来了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
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指出,商务部和财政部此前约谈过相关电商平台,也在逐步加强对跨境电商安全方面的监管。
在我国推出《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已长达三年多之后,加强对跨境电商途径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的监管已势在必行,而如果继续放纵“绕开监管”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流入国内,不但会给问题奶粉、低质奶粉浑水摸鱼的机会,更会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不可预知的伤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