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牡蛎”如何走向精致(2)
时间:2019-04-07 16:39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反观传统二倍体牡蛎,每年5月~10月份进入排浆期后,口感、肉质、肥度都会变差,无法上市销售。而且随着二倍体牡蛎累代养殖,种质退化现象日趋严重,造成苗种生长速度减慢,抗病能力降低,同时外观上的不足,也限制了二倍体牡蛎向高端消费市场延伸。
目前,乳山市设立4个贝类增养殖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培育230余户科技示范户,并辐射带动周边1100户养殖户,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推广单体三倍体牡蛎苗5000万粒约7000亩,附壳三倍体牡蛎苗2000万片约26000亩,共计33000亩。
品牌培育乳山牡蛎身价成倍增长
“来6箱10斤装单只4两以上的牡蛎的送亲友,再来4箱小一点的自家煲汤喝。”在乳山银滩定居的广州人常娇说,广东当地也有牡蛎,他们一般称做“生蚝”,但自打尝过了乳山的牡蛎,每逢过年过节回乡,亲戚们都会指定要“乳山牡蛎”作伴手礼。
走出深巷的“乳山牡蛎”,不但红遍了大江南北,更是走出了国门。“我们是全球首家获得BAP标准的贝类加工企业,生产的芝士焗牡蛎、蒜蓉蚝、蒜蓉粉丝蚝等系列牡蛎加工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北美市场进行销售。”乳山华信食品相关负责人周伟说。
为了做大做强牡蛎产业文章,近年来,乳山通过“牡蛎+”,融合文化、旅游,借助旅游美食项目开发、牡蛎文化节等活动的举办,增强乳山牡蛎文化底蕴,打好牡蛎特色牌。“牡蛎+旅游”,乳山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以牡蛎为特色的美食旅游项目,推出牡蛎宴,发布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美食名片和旅游目的地,推动牡蛎产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
乳山深挖牡蛎文化内涵,将牡蛎与母爱城市文化名片融合,在每年牡蛎大批量上市时,借助牡蛎文化节、牡蛎争霸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赛事,提升乳山牡蛎品牌知名度。
结合“乡村振兴”文章,乳山市还启动了牡蛎小镇规划,通过深入融合牡蛎产业、特色旅游、城市文化、休闲养生等元素,真正让牡蛎成为乳山一张响亮的名片。
在品牌保护方面,乳山制定了“乳山牡蛎”保护十条意见,构建了全国首个牡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采用多媒体数码防伪查询技术,给每一件牡蛎产品都设定唯一的防伪标签,销费者通过手机等设备扫描二维码,便可获取养殖企业名称、出货捕捞时间、规格等牡蛎身份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跟踪、责任可认定的全流程追溯体系。目前,乳山已经在10余家龙头养殖企业(合作社)推广使用。同时,乳山以成箱包装的鲜食牡蛎为主要对象,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抓手,从养殖、包装、流通、销售、食用等各环节入手,凝聚各部门合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切实维护乳山牡蛎品牌声誉。
推广牡蛎电商销售模式,建设牡蛎电商销售示范基地,举办牡蛎电商销售新模式培训班,通过媒体宣传电商销售模式,乳山通过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等新媒体销售乳山牡蛎的热潮。近年,随着牡蛎鲜品电商销售的快速发展,乳山牡蛎销售范围更是通达全国各地,全市从事牡蛎电商销售人员达到0.3万人,年电商销售牡蛎达1.5亿斤,电商销售额在15亿元以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