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水漾田畴 稻染新绿
时间:2020-05-09 12:06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日期:2020-05-09 来源:赣州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178 沟渠畅通、水田翻耕、青秧起苗、田垄播种……仲春,赣州市定南县大地春耕正当时,农人忙碌,农机轰鸣,处处涌动着春的希望和心的喜悦。
连日来,各地在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兼顾抓好春季粮食生产。数据显示,今年该县落实早稻面积6.31万亩,与往年相比增长了35倍,创近十年之最。
种稻有“道”
在定南县鹅公镇岸口村,春风拂过,一块块水田漾起波纹,秧叶摇曳。“刚插的禾苗对水的要求比较高,不能积水太多,也不能断水。”田埂上村民陈建全来回查看禾苗。
“以前是‘单打独斗’,种好种坏是自己的事,如今大伙儿都认我是‘师傅’,不拿出些‘道道’来可不行。”陈建全今年早稻种了270余亩,在他的技术带动下,今年十几户农民种了水稻。
尽管已是老农民,但陈建全还是会经常请教农技员。“除了到田间地头指导水稻种植,今年开始组织各村干部和种粮大户培训,由这些种稻‘能手’把技术传达给农户。同时,还会利用手机视频,在线实时指导。”鹅公镇农技员郭添华说。
当前,像郭添华这样服务在粮食一线生产的农技员该县有数十名。其中,该县龙塘镇农技老站长刘建新,即将退休,但仍然奔走在早稻春播的一线,悉心传授粮食生产技能,呕心沥血为农桑。
除了技术,机械化也是今年春耕重头戏。该县老城镇水西村运用大马力机械翻耕田地,已完成早稻移栽100多亩。“机器换人”的还有岭北镇大屋村,从耕田机、插秧机到收割机一应俱全。今年全县各镇共新购粮食生产农机设备87台。
变化的还有种稻机制。在该县丰背村,抛荒地复耕任务分解到干部,定人定责,精准推进;长桥村发挥种粮大户引导作用,带动散户参与;玉石村利用村农机合作社,统筹调配农机集中作业,保障春播有序进行……
田畴无“愁”
“突突突”,一阵阵机声回荡在定南县岭北镇大屋村的田野,只见种粮大户李金明驾驶着插秧机来回作业,不到一小时,五亩水田就披上了“绿装”,今年他种植200亩早稻。
别看现在农机驰骋,可在一个月前这田里还有50万斤滞销香芋。“好在有县委主要领导的帮扶,让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香芋销售一空,150亩香芋及时“挪窝”为今年早稻春耕赢得了时间。”李金明说。
“零抛荒”是历市镇长桥村今年粮食生产目标。如何实现?该村党支部书记黄小玲化身为“服务员”,帮助流转土地,助力大户申请信贷,修缮水渠、机耕道,成立农技服务专业合作社,使该村成为全县第一个超额完成早稻种植面积目标任务村。
从县委主要领导到村党支部书记,帮扶身影始终活跃在广袤的春耕大地。该县25名县级领导干部分头包干负责7个镇,400多名科级干部下沉村组,1000余名党员干部走入田间为农解“愁”。
为鼓励农户种植水稻“应种则种”“能双则双”,该县对种粮大户实施“十个帮扶”措施,提高积极性;落实帮扶单位和干部挂点帮扶,实现干部结对帮扶覆盖全体农户;开通对种子、农药、肥料、农机等生产资料“绿色通道”……
除了“硬”举措,还要有“硬”保障。今年以来,该县投入100万资金加大农机补贴,拨款25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储备8万斤早稻种子,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摘帽稳“锚”
“以前种田只为全家人有口饭吃,现在种田却成了脱贫摘帽的产业,这样的变化得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望着眼前的150亩水田,定南县历市镇长桥村村民余鸿胜心里既高兴又踏实。
余鸿胜于2016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今年出台的粮食生产文件,他种双季稻一年可获得3.9万元水稻种植奖补,还有4000元扶贫产业奖补,同时刨去成本,一年有近4.5万元水稻产业经济收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