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全国春播进度快于往年,早稻播栽全部完成(2)

  “把种粮补贴补在项目上。”四川省农业农村厅长杨秀彬说,今年四川着力粮经复合和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优质稻1000万亩和酿酒专用粮基地。在川南、川东适宜区蓄留再生稻400万亩以上,确保增产2亿斤。

 

  江西累计安排早稻扶持资金15.6亿元,全面落实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耕地地力补贴、早稻轮作等政策,引导各地追加奖补政策,集中支持早稻生产。

 

  湖南启动农机“131”工程,通过财政贴息1亿元,撬动信贷投入30亿元,实现购机补贴过10亿元……

 

  稳产能:夯实基础,确保粮食供得上供得好

 

  春雨伴桃花,耕种满田畴。

 

  从忙碌的春耕春播看过去,高标准农田来了,测土配方施肥来了,耕种收一体化来了,农业云计算来了……农田发生着深刻变革。

 

  从“吃不饱”到“吃不完”。2004年开始,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到2019年已经实现了粮食产量“十六连丰”。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13277亿斤,同比增加119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高出世界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一大截。

 

  从“吃不完”到“吃得好”。以高质量发展为主基调的粮食生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藏粮于地,提升地力,确保粮食产得出。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64岁的黑龙江绥化市兰西县远大镇双太村粮农王庆河惦着保护黑土地的好。

 

  近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

 

  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到今年年底,我国将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9亿亩划定任务,其中6亿亩用于口粮生产。“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到今年底,全国将建成5683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380万公顷。

 

  藏粮于技,提升科技,确保粮食供得上。

 

  “吨粮田,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现在,粮食主产区两季粮食都突破了1吨。”山东省种子管理站副站长王文涛感慨。

 

  杂交稻、再生稻、超级稻、海水稻,一项又一项水稻品种栽插在大田里,栽插的是科技,栽插的是丰收!目前,小麦单产800公斤以上,玉米单产1100公斤以上,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9.2%。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粮食种植方式脱胎换骨。我国三大主粮化肥利用率达到39.2%,农药利用率达到39.8%,分别比2015年提高4个和3.2个百分点。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跨上70%台阶。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综合机械化率均超80%。

 

  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人是关键因素。把粮食产能藏在粮农素质中,藏粮于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成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标配。目前,我国每年培养146万新型职业农民,到2020年底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将达到2000万人。

 

  “农户忙着早稻插秧的事,咱们合作社得跟上趟。”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方智勇和4个返乡的农民在家乡四川省邻水县办起了盛世种植专业合作社,专门为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生产提供“田保姆”服务,他这一干,就是6年,托管了粮田7500亩。

 

  在河北省南和县河郭乡左村田头,新型职业农民靳彦杰,边浇地边用无人机监测墒情:“春浇一水,亩产千斤啊!”

 

  面积稳、政策稳、产能稳,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