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生产托管的影响及建议
时间:2020-05-06 15:02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在集中力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同时,各地也积极开展了春耕备耕工作。笔者于2020年3月采取电话、微信咨询等方式,对山西省、黑龙江省、江苏省三省11个(县)市的农业生产托管主体展开调查,了解抗击疫情保春耕开展的主要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政策需求,据此提出支持生产托管开展春耕的几点建议。
农业生产托管主体抗击疫情保春耕的做法
(一)积极保障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生产托管主体节前农资储备相对充分。据了解,大部分农业生产托管主体由于节前储备相对充分,加之封村不封路的措施,大宗农资运输物流还算畅通,影响不大。提前复工、迅速启动,全力及时保供。许多生产托管主体还是合作社、经销商或其他农业经营者,他们熟悉当地农村生产模式、种养结构、资源禀赋情况,对何时开展何种作业“门儿清”,抓紧利用技术、设备、物流和扎根基层的优势,帮助农民抓农时,开展春耕生产。
(二)积极发挥互联网优势扩展托管业务。通过服务合同网签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黑龙江省兰西县继续发挥生产托管的组织优势,将疫情对农业生产影响降到最小。为减少服务合同签订时的人员接触,该县组织开发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平台,引导托管主体与小农户进行线上对接,为农民生产提供全程服务。利用网络签订服务合同,农户实现了不见面就能签约、不出门就能种地。通过网络贷款解决农业生产钱从哪来的问题。为解决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资金需求,兰西县积极与中国建设银行进行沟通对接,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在原有农户快贷的基础上,针对土地托管农户,升级了托管快贷。通过线上解决生产资料供需对接的问题。为实现生产资料供需的有效对接,兰西县还与中化集团等大型农资企业积极对接。
(三)担任防疫先锋,发挥模范带动作用。发挥无人机、农机装备优势,志愿开展防疫服务。农业生产托管主体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角色转换,成为社区防疫突击队,充分发挥农机具轻便、高效的优势,弥补农村防疫设备不足。相比传统的人工消毒,无人机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可进行全覆盖式、立体式的工作,有效减少因人工消毒作业产生的人员聚集,提高了疫情防控水平。组成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队伍保农村民生供给。生产托管主体发挥组织优势,组成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队伍,各尽所能为村民提供日常生活产品。
农业生产托管主体抗击疫情保春耕面临的问题
(一)农资采购配送和农产品销售物流通道受阻。受疫情影响,农村物流和农户出行受限,也影响到了生产托管主体的农资采购、配送和农产品销售。
(二)农业生产性支出大、融资成本高。随着托管服务规模扩大,托管服务主体在农机具购置、农户服务费垫付、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方面支出增大,而农业产业项目周转周期长,金融需求不断增加,有部分农户尤其是贫困户资金紧缺,借贷困难,无能力支付服务费用。融资难、融资贵是当前制约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合作社没有金额较大的抵押物,贷款额度十分有限且利息很高。有商业保险保障产量问题,但是保费较高,农户与经营主体承担不起。适合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保险种类少,险种科学性还待加强。
(三)农业托管主体入户拓展业务受限。即使在疫情解除后,人们仍有一定心理作用,进村入户工作还是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春节前后正是农业服务启动集中期,对农资供应商而言,涉及农户集中拜访、测土配方与科学种植规划、技术和产品方案沟通等诸多环节。农户无法外出,交流培训均无法按照农户习惯的方式完成,各项工作均无法正常启动。托管服务费多数都得用现金交易,需要去银行取款,导致服务主体在收费上遇到很大困难。很多服务主体利用电话、微信等通信工具与农户达成口头协议,但是无法签订正式协议和收取服务费。
(四)劳动密集型岗位用工荒日渐显露。分散的农业服务人员无法返工,茶叶等经济作物采摘需要大量人工,生产托管所需的农业投入品生产、基础设施和功能厂房建设等均需要专业人员上岗,而疫情导致了相关供应商延期开工和用工荒等问题。
促进农业生产托管主体保春耕的政策建议
(一)开辟农资车辆物流绿色通道,保证农时。为春耕备耕开辟物流绿色通道,将农资投入品和农产品作为战略性重要物资给予运输保障,明确相关物资运力保障方案和物流支持措施。取消农资运输车辆高速通行费,降低运输成本和农资原材料成本,提高农资运输车辆积极性,提高农资运力,稳定农资价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