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疫情防控下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把握产业拐点:疫情防控下的行业发展新机遇


  疫情防控下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编者按: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下,企业与行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种种考验。如何在疫情防控环境下,把握新需求、新技术、新机遇,以变应变、化危为机,是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人民在线、人民网新媒体智库推出《把握产业拐点:疫情防控下的行业发展新机遇》系列文章,希望为各界人士带来启发。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从今年1月下旬至今,全国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农产品卖难问题,仅通过一亩田平台收集到的各地政府及农户反馈的卖难信息就达5000多条。可以说,近一个多月来,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遭受到了一次严峻的冲击。而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就餐困难,城市居家人群对农产品需求大幅增加,物价涨幅甚至一度成为疫情中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这与大量农产品滞销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各方关注。


  当前农产品B2C电商的体量还很小


  产销两地的农产品流通仍以线下面对面交易为主


  虽然近些年来,农产品电商蓬勃发展,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电商,但面对这样的冲击,农产品电商很难根本性地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物流快递受限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农产品电商的体量小。据报道,今年2月6日至16日,淘宝天猫售出了超过5200万斤滞销农产品,但北京新发地市场每天的果蔬供应量就达2万吨以上,而全国一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有近百个,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超过4600多个。据商务部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年1-11月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3556亿元,而我国农产品流通中每年经由批发市场实现的交易额为3万多亿元,约占农产品流通总量的80%。而据我们近10年来对产地和批发市场的了解,从产地到批发市场的大宗农产品交易绝大部分都要面对面完成。如果加上商超、农产品生鲜电商、果蔬连锁店等直接到产地找货采货的这部分流量,大宗农产品的线下交易量占比会更高。


  正因如此,在采购商受疫情防控影响没办法像往常那样到产地去看货采货的时候,农产品流通体系运转便会受阻。这就出现了大家看到的两个极端,即城市端菜价高涨,人们还在抢购,而产地端的价格跌至亏本的地步也无人问津。当然,物流也是造成农产品流通不畅的一部分原因。但据我们近期对部分用户的调研显示,大部分地方都已经对农产品运输开通了疫情防控期间的特别通道,但是到产地去看货采货的采购商与去年同期相比还是少了很多。不少农产品供应商还反馈,实际上近一个多月来还是有不少采购商联系了他们,但由于农产品的非标性,双方不在一起当面看货验货,很容易产生纠纷,因此很难形成远程交易。


  利用平台直播等信息技术,汇聚各方力量


  积极探索大宗农产品远程交易的突破口


  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平台成为现阶段农产品大宗交易必须面对面进行的这种低效模式的突破口。


  首先,资源整合、构建信任机制成为互联网平台在供销两端的发力点。比如,新京报联合国内几大电商平台京东、淘宝、拼多多、苏宁易购,推出“一起卖”公益行动,向受困于疫情的农户征集信息,与各电商平台一起推出极速审核、流量推广、优先配送等帮扶政策。这种“带货”方式,短时间内迅速整合供需两端信息,有助于快速消化掉销售受阻的农产品,帮助农户减少损失。


  又如,一亩田农产品批发交易电商平台联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起了“保供稳价安心”的行动倡议,并于1月28日在一亩田APP上正式上线了“‘保供·稳价·安心’行动平台”。目前,已有2000多家企业自发参与了这场助农行动,其中既有商超、生鲜电商、农产品加工企业等采购商,也有种植基地、合作社、农产品生产企业等供应商,另外还有冷链运输、物流快递等配套服务企业,以及各地的相关政府部门。在聚集了多方力量和资源后,我们重点探索了采用直播进行产销对接服务的新模式。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