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特种养殖和异宠行业敲响警钟(2)
时间:2020-02-14 15:10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首都爱护动物协会名誉会长秦肖娜称,“非典”过后捕杀野生动物的买卖不但没有得到抑制,近年来反而更加猖狂,每年去广西,广西菜市场上的各种鹰类、猴子、豹猫等等都在明目张胆地卖。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法学教授钱叶芳表示,历次人畜共患病的爆发,都是枉法祸害动物而起。如果《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得到严格执行,因宰杀、食用动物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就能在最大限度内得到控制。
孙全辉称,不管是野生动物还是伴侣动物(猫和狗),都是疫病的受害者,它们不应成为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牺牲品,这既是为了保护动物,也是保障自身的健康和安全。
异宠产业导致全球野生动物非法贸易
异宠是指被人们当做宠物饲养和观赏的野生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兽类等,它们可能来自野外或是野生种源人工繁育的后代,且往往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虽然异宠的存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过去只是极少数人群小规模饲养。如今,全球跨国空运和互联网交易为异域宠物贸易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成为推动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受消费需求的驱动,异宠一直是全球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的主要对象之一。
异宠养殖的历史普遍较短,因此,异宠不像已经被驯化的家养动物那样产生了适应人工饲养的遗传特性。
2019年9月,世界动物保护协会CEO史蒂夫?麦克维尔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表示,所有的野生动物,都不应该作为宠物来饲养。将野生动物作为宠物饲养,会给野生动物带来巨大痛苦,威胁野外种群的生存,也可能造成人畜共患病、生态入侵等风险陡升。
受此次新冠肺炎的影响,异宠产业也将受到波及。
麦克维尔提到,野生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们不适合作为宠物饲养,它们的攻击性、毒性以及携带的多种病原微生物还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甚至致命的影响。
研究显示,在调研的1410种人类疾病中,约有61%由动物性致病源引发。在目前已知的大约 200 种人畜共患病中,至少有 70 种与异域宠物有关。已有的案例可见沙门氏菌、鹦鹉热感染、毒蛇伤人、鳄鱼咬伤等等。
另外,逃逸或被遗弃的异宠可能会造成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生态链,贻害无穷。例如,被当作宠物饲养的绿鬣蜥,在台湾因为放生和遗弃,已经形成野生种群,由于缺乏天敌大肆繁殖,不仅破坏当地植被,还在河堤上蛀洞,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巴西龟泛滥也是物种入侵的一个典型案例,巴西龟是最为常见和廉价的龟类宠物,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入侵物种之一,它繁殖力高,存活率高,抢夺食物能力强于任何中国本土龟种。目前,在野外,巴西龟已经渐渐地侵入到我国南北方的各种水体。威胁到同类物种的生存,并导致基因污染。
麦克维尔建议,改变人们对饲养野生动物作为宠物的态度,进而促进长效、可持续的改变。
考虑到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异宠贸易的主要渠道之一,一些社交平台上,异宠动物被打造成流量网红,吸引买家的注意。他认为,网络平台应加强自律,严格管制宠物活体交易,杜绝野生动物非法交易。
同时,应当开展异宠贸易和养殖现状调查,全面评估异宠贸易对公众健康、动物福利、野生种群以及本土生态系统的影响,完善异宠饲养的规范和管理体系。加强公众宣传,指导公众了解异宠贸易带来的动物福利问题及健康、生态风险, 提高公众的野生动物科学保护意识,有效减少饲养野生动物作为宠物的行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