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疫情下的“菜篮子”

  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这是道岩今年春节的日常。作为盒马鲜生大湾区批发市场采购负责人,春节期间他每天在批发市场、加工工厂、线下门店间奔波,晚上两三点才收工。直到初五身体老毛病犯了,才去医院拿药。“只希望货架不空,肉菜管够!”

 

  “你要买什么菜,我帮你买,放在你家门口自取。”在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某小区的一栋居民楼,温馨的一幕感动了很多人。经历了短暂的恐慌后,居民主动给因为疫情隔离在家的邻居买菜,给这个来自武汉的家庭鼓劲加油。

 

  在这个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从零售商超、农业企业、餐饮业,到每个人身边的邻居,都在想方设法,伸出援手,帮助大家稳住菜篮子。

 

  起早摸黑忙采购不拼业绩只保货架不空

 

  道岩感受到形势的异常,是从初一上午11点开始的,广州、深圳几个主要线下门店的出单量比预期翻了3倍。“大家都像疯了一样抢货。”道岩说,年前预判到可能会下雨,初一备货量相对较多,但门店仍被一扫而空。

 

  “我们的货源有批发市场、蔬菜基地和供应商,平时批发市场采购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道岩说,但疫情之下,直接去批发市场补货是最快的。

 

  实际上,春节期间,批发市场供应的货足够满足市民正常需求的,但是市民开始大量囤货,需求暴增,打破了市场供需平衡,市场营业档口比平时少一半,货源特别紧张,要早早去“抢货”。年初二上午七八点,道岩就已经到达深圳海吉星农批市场。边打开电脑看订单,再根据现场的供货采购。

 

  但挑战还不仅于此,初二的订单是初一的3倍。线下门店出售的蔬菜,采购后还要到服务商进行加工和分装。过年期间,广深两地的服务商都人手紧缺,每个加工厂只剩下几名员工。为了保障供应,有的服务商最多一下招了50个临时工。

 

  物流配送也尤为关键。道岩说,采购的蔬菜加工分装后,会集中到东莞虎门的仓库,再分发到广州、深圳的门店。为了更快补充货架,他们又增加了一条线路:不加工分装,直接由货拉拉配送到门店,而且散装的蔬菜价格更实惠。

 

  像道岩这样的经历,省内很多零售商超采购商都有。“我们采购团购部的口号是,‘见货拿下,确保供应’。”曾诚是广东一家大型零售商的负责人。年初二起,他们采购部的人就兵分两路,到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和深圳海吉星农批市场。

 

  从早上7时半到批发市场寻找货源、合计数量、缺口补充、联系车辆、搬运货物……曾诚和同事们戴着口罩,穿梭在农贸市场各个档口中,快速拿下有货的单品到指定位置。大家常常忙到晚上8时才有空吃第一顿饭,吃完又继续工作,直到凌晨3点才收工。

 

  但劳累的日子中也有令这些采购负责人欣慰的时刻。“人手真的很紧张,往常货拉拉的员工都只负责拉货,搬货的话还要收服务费,但现在他们都不要这个服务费了,帮着我们搬货,忙前忙后的。”道岩说,还有团队的成员们,都是大年初一便返岗,“这个时候拼的不是业绩,就是希望市民来到店里,货架不空,肉菜管够”。

 

  打折蔬菜“益街坊”餐饮企业齐售惠民蔬菜

 

  最近,家住广州市荔湾区的李彦枝常常愁眉紧锁。受疫情影响,50多岁的她和女儿、儿子一家春节都不得不待在家里,原本的出行计划被打乱,一家人多了聚在一起吃饭的时间。李彦枝自告奋勇担起大厨角色,但是“菜篮子”的供应不足让她很是犯愁。

 

  “儿子、女儿都在附近小区住,聚起来一起吃饭要兼顾9张嘴,其中还有3个是小孩。”她说,每天新鲜的肉类和蔬菜都是餐桌的必需品。

 

  不过,从年初四开始,李彦枝就发现,家附近的竹溪酒家门前摆了一排摊位,服务员和厨师走出来吆喝着卖食材。

 

  “酒楼也卖菜,还有这等怪事?”带着疑问,她走进了那家周末喝早茶的酒楼。“红萝卜3元/斤,青椒4元/斤,双汇猪手30元/斤……”不少农副产品以打折价格出售,吸引了前来采购的社区居民。除此外,该酒楼还将鸡、鹅、扣肉、猪手、花胶等新年菜式打包销售,价格低于酒楼堂食。

 

  酒楼农副产品销售负责人说,受疫情影响,酒楼的生意大幅下滑,围餐订座退餐的也不在少数。适逢市场供应不足,因此将大部分备用食材和半成品食材以低于市面价格销售,不仅减少企业经营压力,还可以打折“益街坊”。“50元一只的鸡很受欢迎,一天就卖完了。这种模式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直至市面供应充足。”

 

  “这个服务点子不错,价格确实比市场便宜,假期买菜有了新选择。”买了胡萝卜、洋葱、荷兰豆、辣椒等食材,李彦枝只花了12元。

 

  在这个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餐饮各界纷纷出力,共同抗击疫情,赢得不少市民点赞。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