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10部门联合管“鱼事”(2)
时间:2019-04-06 18:49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我国海水养殖中的贝藻类,以及淡水养殖中的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都是不投饵型的水产养殖品种。其中,贝藻类占海水养殖总量的83%,滤食性的鲢鳙鱼类占淡水养殖总量的25%。这些养殖品种都对环境有着良好的净化修复作用。据测算,2016年仅鲢鳙鱼养殖一项就可以消除水体中的氮大约37万吨、磷14万吨。
此外,中国工程院的一项研究显示,海水贝藻类养殖具有高效的“固碳”作用,我国海水养殖的大型海藻,每年可以从海水中移出碳30多万吨;养殖贝类移出的碳更多,可达近90万吨。仅仅贝藻养殖这两项,每年就可以移出碳120多万吨,相当于每年造林50万公顷。
此次《意见》将改善养殖环境,作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科学设置网箱网围、开展养殖尾水和废弃物治理等多项举措。同时,还重点强调要发挥水产养殖的生态属性,鼓励发展不投饵的滤食性鱼类和滩涂浅海贝藻类增养殖,开展以渔净水、以渔控水、以渔抑藻,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把住投喂和水质监管,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动物性的食物应优先选择鱼类,我们每日摄入水产品推荐量应该达到40克以上。但事实上,我国目前每日人均摄入量仅为30克左右,为全球人均水平的56%,离推荐摄入量的下限值有很大差距。
农业农村部渔业局局长张显良介绍,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定向好,连续6年产地监督抽查合格率都在99%以上,多年未发生区域性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中国水产品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大家多吃水产品。
针对百姓关注的水产品养殖乱用药剂等问题,张显良回应称,在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上,农业农村部一直坚持产管结合、标本兼治,打好“组合拳”。此次意见也提出了3方面措施:
一是强化投入品管理。强化水产养殖用饲料、兽药等投入品质量的监管,加强水产养殖用药的指导,严厉打击制售假劣水产养殖用饲料、兽药和违法用药及其他投入品的行为。
二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监管职责,落实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加大产地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查力度,推动养殖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养殖水产品追溯体系,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三是加强疫病防控。健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完善渔业官方兽医队伍,全面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和监督执法,优化水产养殖用疫苗审批流程,加快疫苗推广和应用。
“发展水产养殖业,既为百姓提供优质、安全、绿色、生态的水产品,又还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秀丽景色。”于康震表达的对绿色水产养殖的愿景,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期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