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乳业进入竞争“相持”阶段 2020年国际化进程加快(3)
时间:2020-01-16 16:46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从目前经济格局看,尽管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总体有三个判断:一是未来以美元为主货币体系如果长期面临贬值趋势,这意味着以美元计价进口商品将更具有价格优势,同时国际乳加工资产将更加便宜,这为中国迎来第二个海外并购高潮打下基础;二是中国经济将经历短暂低谷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及“一带一路”深入海外投资,中国经济未来前景会向好发展,加之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中国消费购买力将进一步增强;三是尽管出生率下降,但中国人口仍然可以保持1%增长,婴童产业有很庞大消费基础,同时老龄化开启让健康产业迎来春天,在量需基础上以提升品质为核心的需求仍然成为产业巨大动力。
结合上述判断,2020年乳业产业从上游到下游有以下预测:
养殖业逐步恢复,生乳生产“增量提质”。随着奶牛养殖效益提高,奶牛养殖场(企业)补栏扩群积极性增强,同时,随着“促进奶业振兴”相关政策文件的发布实施,奶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稳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畜牧养殖建设继续加快,优质奶源建设步伐加快,生鲜奶品质也将进一步提升。未来,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将广泛应用在畜禽养殖业,奶牛养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逐渐提高,养殖效率也将大幅提升。预计2020年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将近70%,奶类产量将达3300万吨左右。
同时,因巴氏奶等低温奶市场发展迅猛,未来几年,乳企将继续持续收购或入股上游奶源企业,需要大力发展分布式牧场建设,为未来发展低温巴氏奶和高端酸奶提供保障,进而推动中小规模化产业的牧场发展,从而实现乳企广泛、均匀的奶源布局。
乳制品产品多元化及国际化发展。年轻一代作为消费主体,消费日益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乳制品产品向差异化、功能化、高端化发展,各大乳品企业将依靠资金、技术优势及资源禀赋,不断进行产品结构升级,向新兴乳品品类和非乳品类进军,如保健食品,迎合消费升级的多样化市场需求。同时,在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品质、优质的蛋白食品消费需求旺盛,预计2020年-2025年我国将迎来第二个乳品行业黄金高峰期,伴随着“吃奶”教育引导不断深入,以及家庭式烘焙兴起及迅速发展,将推动奶酪、黄油、奶油等深加工产品市场需求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未来国际化加快发展将促进乳制品升级。龙头企业将继续通过海外投资牧场、建立生产基地、与国外大型知名乳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等途径,全球化布局奶源(包括羊奶和有机奶等稀缺奶源),不断加深国际化发展,将国外优质的乳品资源和产品“引入”国内市场。同时,在优化配置国际、国内两种乳品资源的基础上,企业将更多地进行技术、研发方面的国际合作,以技术、研发为支撑点,促进产品升级。
国内生鲜奶价格呈高位波动态势。预计2020年生鲜奶价格仍保持温和上涨,但突破历史高点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是由于养殖利润回升至正常水平,加上伊利、蒙牛等乳业巨头向巴氏奶领域进军,生鲜奶使用量增加,规模牧场扩群或者新建牧场数量增多,奶牛存栏逐步企稳回升。另一方面环保因素正在缓解,加上自美国进口苜蓿草等饲料关税已经暂时恢复正常,生产成本企稳。此外,从恒天然乳制品拍卖价格对比看,其作为奶源的价格仍较高,作为替代品,将抑制国内生鲜奶价格快速上涨。
建议奶业发展亟待创新 不断提升综合实力
我国奶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仍面临生产效率不高、利益联结机制弱、产品结构不合理、人均消费量低等诸多问题。从生产层面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奶牛舍饲的生产成本比较高。养殖成本比发达国家高40%到60%,饲料玉米价格比国际水平高60%,生鲜乳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在奶牛养殖规模化发展过程中,环保压力增大,产业发展极不稳定。从产业一体化发展看,国外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大多一体化发展;尽管我国鼓励乳制品加工企业自建牧场、收购或入股养殖企业,但利益联结仍较弱,养殖场(户)仍处于弱势地位,乳企在奶少时抢奶、奶多时限收拒收,仍未突破行业“怪圈”。从消费层面看,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发展中国家的1/2、奶业发达国家的1/7;乳制品产品结构仍有待调整,液态奶多、干乳制品少;常温灭菌乳多、巴氏杀菌乳少。促产业发展建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