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趋势显现(2)
时间:2020-01-09 11:17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与吉林省一样,很多省份都把优质粮食工程作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和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有力载体,并将“五优联动”贯穿于粮食产业发展全过程。优质粮源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加快实施“优粮优产”,支持示范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采取优质粮食订单、种植基地建设、土地托管流转等多种方式,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实现粮食生产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动优粮优储,保障优质粮食储存品质,增强了市场议价能力。推动优粮优加,大力发展绿色、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增加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产品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推动优粮优销,进一步拓展产销对接渠道。
“围绕‘五优联动’,优质粮食工程正推动粮食产业不断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说。
增创粮食产业发展新优势
粮食产业效益低下、竞争力不强是影响地方抓粮积极性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各地以优质粮食工程为载体,抓住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创粮食产业发展新优势,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河南省漯河市地处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年粮食产量180万吨。近年来,该市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通过招商引资壮大粮食产业集群,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达到105家,加工转化率96%,主食产业化率60%,成为中国食品名城。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表示,优质粮食工程的目标是通过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支持鼓励粮食龙头企业扩大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供给,加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各地和企业推广全产业链经营、精深加工主导、商贸物流引领、主食产业化、粮食循环经济等方式,加快向产业中高端和链条终端延伸。如山东中裕集团依托企业人才战略、“产学研”融合创新,形成科技创新管理、种子研发、农技推广、智能化升级、信息化应用、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升级研发体系,创建了一条国内最长最完整的小麦闭合循环产业链。
提升价值链,围绕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依靠标准引领倒逼质量提升,加大科技投入,开展产品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多元化粮油产品供给,培育一批名牌粮油产品。如“山西小米”借品牌引领价值提升,产业联盟企业销售额突破7亿元,辐射带动贫困县30多个,辐射农户9万余户,带动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
打造供应链,依托粮食物流枢纽和通道,完善多层次粮食交易市场体系,将种植、加工、消费连接成有机整体,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销售渠道。如重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谋划粮油产业园区,吸引中粮集团、重庆市储备粮公司、益海嘉里集团等大型粮食企业入驻,发挥产业集聚规模化优势,形成以粮油加工企业为核心的粮油供应链。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优质粮食工程势头越来越好,成效不断显现,效应逐步放大。今年是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攻坚之年,大部分项目将在今年落地见效,也是成效进一步凸显之年。如何进一步推动优质粮食工程的有效实施?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造性地推动优质粮食工程落地见效。要坚持边实施边总结、边探索边完善,充分吸收基层实践中的做法经验,完善顶层设计,增强政策的针对性,不搞“一刀切”,给基层因地制宜实施留有空间,务求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要坚持问题导向,真督真导见实效,确保各地项目符合国家支持方向,保证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严格落实事中事后监管,敢于动真碰硬,及时指出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立行立改。要坚持典型示范引领,不断放大实施效应。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山东:形成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新动能
- 下一篇:2020,共同迈向锦华新“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