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场“求量”更要“求质”(2)
时间:2019-04-06 14:08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缺乏技术手段监测,生产风险较大。长期以来,我国海洋牧场海面以下的状态,在感官上看不见,在数据上测不准、不实时,因而对海洋牧场生态环境也不可控,总体上处于“不可知”的状态。多名政府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尚无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加之海水养殖作物具有死亡速度快、抽测面积大、监测费用高等特点,使得一些监管部门产生畏难情绪,甚至采取能躲就躲的方式来回避。
人才资金短板凸显。以我国重要海洋牧场基地辽宁长海县为例,这个我国最大的海洋牧场基地没有海洋研究所,海洋牧场管理水平提升显得力不从心。辽宁大连长海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马军表示,海洋牧场领域对于技术人员水平要求较高,目前该领域内人才相对匮乏。长海县海洋与渔业局6个科室只有8名在编办事员,平均每个科室不到2人。该局下属的事业单位水产品技术推广站的9名在编技术人员全部只有中专学历。
各地资金投入多少不一。业内人士表示,海洋牧场建设经费本就少,海域使用金还不能专款专用,使得建设资金投入捉襟见肘。
现代化保障体系亟待建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范等专家表示,海洋牧场往往出现养殖规模和强度急剧增加。国家可尽快量化海洋牧场管理机制,建立“海洋牧场示范区”,通过示范引导养殖户由“求量”向“求质”转变,并基于颁布的制度对海区实施空间规划,明确各品种养殖的空间范围和作业规范,并严格监管确保规划有效落实。
从法律层面上看,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海洋牧场建设方面的相关规定,致使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存在许多真空地带,出现了责权不清晰、管理维护缺位、投资收益不明确等问题,“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长期存在。
专家建议,应加快推进海洋牧场相关配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修订,规范海洋牧场的建设、经营、管理、维护等行为,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法律保障,避免一些短视行为对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损害。
近年来,山东省布设21处海底观测站,形成了一张海洋牧场监测网,实现对海洋牧场水文、生态及生物资源状况的实时在线监测,提升安全管理和预报预警能力,是全国首个实现“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的透明海洋牧场。
参与这项工作的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培良认为,随时掌控海洋牧场的水文、生态等信息变化的过程、轨迹,具有重要的生产和科研价值。观测网发现,在24小时连续溶解氧为零的情况下,海参等生物仍能存活,这颠覆了传统观点认为海参低氧难忍的认知,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生产实践价值。而且观测网显示了海洋牧场产品的生存环境条件,使“海水养殖污染严重,产品不可食用”的传言不攻自破。
2015年以来,山东海洋牧场观测网数据中心数次发现海洋牧场生态环境的异常,即时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对领导和企业决策提供了参考。2017年6月,观测网通过比对日照水产集团和国美两处牧场海水的叶绿素浓度变化,预示将发生绿潮、赤潮,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了预警。
李培良认为,开发海洋牧场生态环境应急预测系统,可实现海洋牧场水动力环境、生态环境未来72小时的预报以及海上溢油、污染物扩散路径和覆盖面积的应急预测,从而达到海洋牧场生态环境可预警的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小龙虾将进入拼质量模式
- 下一篇:深远海养殖将是渔业增长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