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器,本土化+创新性,进一步缓解中国临床营养治疗缺口(2)
时间:2019-12-17 16:18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人类健康有赖于四大基石或者说是4个处方 :营养、 运动 (体力活动)、医疗及心理( 情绪),其中营养是第一位的。”石汉平教授语重心长地说,“疾病预防的最好手段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营养是重点。”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36000余例肿瘤患者INSCOC研究显示:我国住院肿瘤患者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57%,71%的患者没有得到应有的营养治疗,营养不足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多29%。“如果病人存在营养风险,要高度重视,一旦病情许可,要立即启动营养治疗。”王东浩教授直言,“在肿瘤重症医学科的医生看来,营养治疗是营养,但不仅仅是营养,还能发挥人体代谢调理、免疫调理的作用。经过肠内营养,增进血液循环,减少菌群异位,增加免疫力,甚至能抗癌的作用。” 此外,合理、科学、健康的营养干预或是预防慢性病的必由之路。“对基层医疗机构来讲,慢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营养不良、慢性代谢疾病,从营养角度进行预防、调节,比使用药物调节效果更好。而且无论是医疗效益还是经济效益,营养治疗都会更好。”石汉平教授呼吁道。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临床营养正处于普适化、规范化、个体化的进程中!在不断碰撞的洞见与破局中,无论是创新的深度、研发的力度,还是临床转化的速度,营养理念的智慧结晶或被无限扩大,随之传播、二次传播、多次传播,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惠及更多的病人乃至万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