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2019年度江苏省扬州市新增8件地理标志商标

    2019年12月初,江苏省扬州市“高邮湖银鱼”“高邮湖白鱼”“高邮湖鲫鱼”“丁伙朴树”“丁伙蜀桧”“丁伙龙柏”6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公示期满,将正式获得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扬州市2019年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喜获丰收,1年新增地理标志8件,成为历年来数量增长最多的一个年份,扬州市地理标志商标总量达23件,由江苏省第7位跃升至江苏省第4位。

 

  大力加强政策引导,为地理标志培育提供良好的“土壤”

 

  2013年底,扬州市仅有“宝应荷藕”、“高邮鸭蛋”2件地理标志商标,在江苏省居末位。针对这一问题,扬州市市场监管局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全力推进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发展。2014年,与扬州市农委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注册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地理标志资源普查、商标注册申请资料准备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工作要求,加强了地理标志培育发展的指导。2015年,制定《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商标品牌战略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发展的主攻方向。2016年,以扬州入选“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为契机,积极争取扬州市委市政府支持,将地理标志商标列入了财政重点支持项目。从2018年起,扬州市委市政府每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培育发展地理标志商标列入扬州市重点工作目标。2018年7月,扬州市政府召开了大力培育地理标志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会。2019年8月,扬州市市场监管局与扬州市财政局联合发文,出台了《扬州市商标品牌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对“新获得地理标志商标的企业(组织)给予10万元的奖励”政策。

 

  充分挖掘扬州特色,让特色产品贴上地理标志的“名片”

 

  积极探索完善“政府主导、市监主推、部门参与、梯次发展”的培育发展模式,按照“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进行梯级培育,深挖具有地方特色产品资源,建立地理标志商标储备库,遴选重点培育对象,建立梯队发展计划。在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发展工作中,扬州市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扬州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传承,充分彰显了扬州特色。如“界首茶干”不仅是可消闲果腹的食品和药用补品,更传承了250年的“独门手艺”,2009年被认定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邮湖大闸蟹”早在北宋年间就已是皇家贡品,与阳澄湖、固城湖蟹列为一等蟹。“高邮湖龙虾”“宝应荷藕”“泾河西瓜”“广洋湖青虾”“沙头绿壳鸡蛋”不仅品味独特,更是绿色健康食品的代表。“鲁垛乱针绣”传承苏绣传统技法,融合发扬“扬州刺绣”的艺术特长,是“扬州市三大民间特色产品之一”。“扬州漆器”作为中国四大漆器之一,已有2400年历史,蕴藏着深厚的扬州文化和精致的工匠精神,其“髹饰技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工商总局选址扬州成功举办了“2017年世界地理标志大会”。来自美国、欧盟等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68名知识产权代表来扬与会,中外嘉宾先后参观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巡展--扬州馆,现场观摩了486集聚区“扬州漆器”、“鲁垛乱针绣”制作工艺,对扬州市地理标志商标产品和发展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好评。

 

  发挥地理标志效应,让地方特色农产品插上增收致富的“翅膀”

 

  围绕“培育一个品牌、带动一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目标,积极推广“地理标志商标+协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将从事地理标志产品或相关产业的农户和企业组织起来,进行集中管理、规模生产和市场开拓,全力增加农民收益,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如今地理标志产品收入已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为地方农业转型产业集聚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扬州市的地理标志商标“高邮鸭蛋”,带动了一方产业链发展。当地已拥有300多家鸭蛋鸭肉加工企业、100多家鸭绒服饰企业,年生产加工各类服装超过6000万件,高邮当地鸭业年经济总量突破50亿元,带动5万余人的就业。扬州市高邮湖大闸蟹养殖面积达18.78万亩,其中高邮湖养殖8.54万亩、池塘养殖10.24万亩,大闸蟹养殖户1080户,养殖年产量8000多吨,产业从业人员3000多人,综合实现年产值8亿多元。

 

  加大品牌保护力度,为地理标志发展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